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 高考政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总结正文

《高考政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总结》

时间:

  一年高考又要到了,留给同学们复习的时间所剩不多,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高考政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高考政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总结

  高中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领:

  技巧是形式,关键看能力;能力强不强,基础是知识。

  (一)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答题总体要求

  积淀要厚—联系试题的背景知识; 思路要明—明确答题的具体导向; 联系要实—辐射试题的知识背景; 逻辑要严—分析推理要有理有据;层次要清——推敲试题的答案要点。

  (二)主观性试题解题的总体步骤(答题三步法: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审题(定点): 一审材料(类型、层次、中心观点、材料间的关系);二审问题(范围、角度、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提炼静态信息——促发解题思路,分析设问,挖掘设问);

  切题(联系、梳理):联系知识、选择内容、构思答案;

  答题(作答):描述知识、事理结合、导出观点;结论必然、要点完整、估算分值。在答题这一环节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列好提纲,语言规范,文字工整、卷面整洁。2、答题要有层次性、逻辑性。详略得当,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3、恰当运用政治术语。突出创新意识,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和社会主题。

  (三)主观性试题理想答案的特点:

  要点完整、层次清晰、观点明确、分析到位、逻辑合理、思维严密、表达规范、文字简洁。

  (四)主观题答题技巧:

  戴帽子 ——点题(范围、角度、方式);观点明确、方向准确;点题切题;观点、论点亮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不要让阅卷老师去为你一点点地寻找答案。切入语非常重要,就是分数。

  标号子——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分清要点,思路清晰。

  采点子——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并且术语要到位、考点要准确;注意教材规范语言、政策语言、时政语言(语言可以简明,但不能只是骨头),切莫用家常话来答题。

  扣料子——扣住题眼;引用材料(分数就在材料中),每个角度扣紧材料分析,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

  挖坑子——多角度思考!(空间有限,应详略得当)

  (五)答题基本套路:(不能硬套、要仔细总结哟)

  凡讲到“精神反作用”如:“政治文明”“民族精神”“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神六精神”“奥运精神”等与意识反作用有关的题都可考虑:意识能动作用(科学理论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反作用、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传承优良民族精神……)即一篮子

  凡讲到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有关的题时都可考虑用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为转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发展、创新精神、认识在实践中的深化扩展推移……即一巴掌

  凡讲到现实决定“方针政策”“思想”“路线”的,都可用上“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一挑子

  凡是讲到关到产品质量问题的,可用上: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市弱、市则、消权;品信、素质、职道、正竞;

  农业政策问题:

  土地政策——承包制;土地流转体制; 粮食政策——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棉流通体制;

  农民收入政策——税费改革;多予少取; 科技政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生态政策——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绿色农业、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结构政策——产业化、城镇化战略;发展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

  农业发展问题:

  六靠+套路----六靠:(略);套路:“价规市导”“调构多营”“生、绿、特色”“发二三产”“引进走出”等。

  就业问题:

  重要观点: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国家应做到——加强宏观调控,扩在就业门路,加就业培训、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劳动者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关怀为动力的就业机制;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企业应做到——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应做到:——发展城镇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化转移。个人应做到——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转变就业观念;

  两大战略:

  1、凡是答“重视科技”的观点都应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科技为龙头,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

  2、凡是答“重视生态”的观点都应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产品。

  3、凡是答有关“人才资源”的问题,都应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国家成就:

  凡是做到“国家建设成就的”,经济常识则可迅速考虑:社会主义本质;宏观调控的体现;公有制决定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财政的作用;如果是科技成就还可用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六)主观题答题基本要求:

  先看设问,后看材料;审清题意,题眼明了; 围绕设问,展开思考;打好腹稿,卷面排好;

  在此应特别强调的是:

  1、看清设问的规定性:例如:体现了什么原理与运用什么原理去分析不一样;体现了什么原理与如何做到什么原理不一样;用原理去分析其原因和用原理去分析其意义不一样;用原理去分析为什么这样做与用原理去分析怎么做不一样……太多太多的不一样,太多太多的迷茫,睁大你的眼睛,一不小心悲剧重演——看到考题时满面春风,拿到分数时满面春雨。

  2、找准题眼:就是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与设问的内在联系去重组知识点、整合知识点、迁移知识点、再生知识点……太多太多的角度,太多太多的信息,睁大你的眼睛,一不小心悲剧重演——不是片面的深刻,就是全面的肤浅。

  3、 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求异。如果是回答“材料说明了什么”,应注意是材料几,是分别说明还是总的说明,还是先分别后总结。还是材料间的联系。应注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先总结中心思想。然后找题眼,每只题眼的意思都应表述出来。然后注意一下从正反两方面提取一一信息。

  4、 最最重要的是:“唯我独尊”的心态。

  不用指望猜题,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就是相似的也会有异,更应小心谨慎。应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会有很活的题出现:临场发挥性设问;会有看不懂的材料出现;会有陌生的词出现;会有没吃透的原理考到(超纲现象在高考中常有)会有没练习过的题型出现。这些都没关系。

  记住:咱没常接触的题材大家都一样;咱看不明的材料词汇就“顾名思义”,咱新见到题型就按题要求作答。无非就是知识点+新观点+材料观点+你的思考+解题技巧;

  (七)常见题型的解题要领――从思维方式上看:

  按照试题的思维特点,主观题可分为:

  演绎型主观题――关键词:如何体现、怎样看待、怎样做到。

  归纳型主观题――关键词:分析、说明、意义、影响、措施、原因。

  第一、演绎型主观性试题:

  例一:“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10分)

  参考答案:①“主权归我”表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②“搁置争议”体现我国实行和平外交,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和平。③“共同开发”体现我国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共同发

  例二:(4)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做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10分)

  参考答案: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此类题型的特点:

  材料丰富——多层;指向明确——理论点明;演绎思维——合理发散;以事说理——联系紧密。

  解题要领:依据提示呈现知识;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对应观点解剖材料;依据材料演绎观点。

  第二、归纳型主观性试题:

  (1)意义类主观性试题;(2)认识评价类主观性试题;(3)分析原因类主观性试题;(4)措施对策类主观性试题;(5)指定原理类主观性试题。

  (八)常见题型的解题要领――从设问角度上看:

  纵观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其设问大致可分为八种类型,下面将具体作重点分析:

  一、如何体现类题型

  [题型特点]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解答这类问题的要求,简单说就是“两边对照”,把所给材料和限定知识相对照,找出二者在题目中的汇合点有哪几处,然后依此分层说明,在具体表述时,一般先阐述知识依据再结合题目演绎分析。逻辑条理,“有话好好说”是得分的关键。

  如:2000年第36题第(1)问: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2003年第39题第(1)问: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降雨体现的哲学道理。

  2004年第38题第(3)问:“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

  2004年第39题第(6)问: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

  [解题技巧]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例1: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请回答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

  一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点。

  二联系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

  联系所给材料: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结局”。

  联系所学知识:教材中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有6个方面,即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包括五个基本点。

  三疏理、作答:经过比较、对照,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符合了题意,自然也就成了答案的要点。

  参考答案:(1)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观点)。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问题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在中美长达13年的谈判中,中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3)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观点)。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加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是双赢协议,因而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材料)。

  例2:(2004年北京卷)航天界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后,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但这仅仅是在人航天的第一步。在此之后,我国再发射载人飞船,会将飞船的一个太空舱留在太空轨道,使之成为空间实验室;通过多次发射,多个太空舱在太空对接,便可以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10分)

  答案:①前四次无人飞船试验是“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前提与基础。②“神舟”五号是在前四次无人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③从“神舟”五号到空间实验室、空间站、探测月球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点评):答案从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与材料结合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表述简洁逻辑,规范而不刻板,可谓经典之作。

  二、反映类题型

  [题型特点]

  反映型的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

  如2001年第38题第(3)问: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2002年第38题第(1)问: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题技巧]

  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例3: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三大产业结构。

  二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联系所学知识:三大产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疏理、作答:附参考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三、寻因类题型

  [题型特点]

  寻因类论述题在论述题中较为常见,重在考查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和熟练掌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一般最常见的设问是“为什么”,也有间接地隐性设问,如“有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前时代所提倡的精神,你是如何看待艰苦奋斗的?”等。

  如:2001年第39题第(1)问:为什么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000年第37题第(3)问:美国为什么要插手该地区事务?如何插手?

  2001年和39题第(2)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

  2001年第40题第(5)问:2001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世纪,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加强?

  2002年第39题第(5)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2004年第39题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

  [解题技巧]

  解答寻因类论述题的思路,可以采用如下三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从分析其必然性、重要性的角度展开。必要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必需。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另外,如果设问中有明确的“行为人”,则应强调这是“行为人”的职责。比如说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就业问题?设问中的“行为人”是党和国家,那么答题时除了回答“必要性”、“重要性”外,还应强调:这是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决定的;这是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活动原则决定的。

  第二种方案: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这里主要说明之所以要这样做的理由,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课本知识来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方案:从政治、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展开。这就要求考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提醒的是注意审题,把握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回答。

  上述三个方案,可以单独选用或交叉使用,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往往需要将三种方案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全面而准确特别具有创新思维的答案来。

  例题4:(2002全国)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

  [答案要点及分析思路]: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时代背景)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适应规律)发展旅游业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意义)

  例题5:(2004天津)中国与欧盟同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从“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到“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又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简要说明我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原因和意义。

  [答案要点及分析思路]:

  原因: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发展同欧盟的关系,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

  ②国家间的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中国发展与欧盟的关系符合双方利益,中国的和平崛起与欧盟的日益发展是双方关系不断发展的基础。(适应规律)

  意义: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重要意义)

  四、怎么办类题型

  [题型特点]

  题目一般是用“怎样做到……?” “应该如何做”来进行设问的。这类问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从1996年高考首次推出“怎样、怎么办、如何”一类试题以来,每年高考都有这类试题,特别是2000年文综考试以来,这类试题在主观性试题中数量多,分值高。因此,应重视掌握这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如:2000年第37题第(3)问:美国为什么要插手该地区事务?如何插手?(6分)

  2002年第38题第(2)问: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9分)

  2003年第38题第(1)问: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8分)

  2003年第41题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10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10分)

  2004年高考39题第7小题根据上述材料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的问题

  2005年广东政治卷第39题(1)问如何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005年广东政治卷第39题(2)问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2005年天津文综卷第38题(3)请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上述材料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合理化建议。(13分)

  2005年文综全国卷I第38题(2)根据表1所显示的信息,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经济措施。(7分)

  2005年文综北京卷第40题(5)结合经济常识,分析革命老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有什么相似的优势和劣势。(6分)“红色旅游”如何帮助老区“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5分)

  2005年上海政治试卷第33题(3)请你为上海落实“科教兴市”或“人才强市”战略出一个金点子。

  2005年广东政治试卷第39题(3)结合材料三,试从职工和企业两个方面,说明如何维护和保障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2005年文综全国卷Ⅲ39题(6)根据河西走廊的地理特点及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的历史经验教训,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2分)

  2005年江苏政治试卷第38题(2)结合材料,请你谈谈我国在水电开发中应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5年江苏政治试卷第39题(3) 从哲学常识抓主要矛盾的角度,谈谈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2005年文综北京卷第题39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10分)

  2005年文综北京卷第38题(3)结合政治常识,从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说明国家应怎样营造有利于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的环境,并列举事例(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各举一例)

  解法探究

  【设问特点】:如何办、怎样做、--措施、提—建议

  【答题方向】:答方法、答措施

  【答题关键词】:坚持、完善、加强、健全、制定、创造、保护、贯彻、提高、调整、改善、转变、培养、发挥、调动、按照、处理等动词。

  【句式表达】:加强 坚持 完善 履行

  【思维方式】:主体发散法与定点法相结合

  主体发散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思维指向的内容因不同的主体角色而转换的思维方法。主体发散法的典型特征是角色视角,既不同的主体说不同的话。

  运用主体发散法注意两点:首先、要明确“怎么做”“如何办”的主体是谁?即“角色”是谁?

  有些主体明确,有的主体不明,同学们要对主体进行发散,常见的主体有以下层次及类别:党、政府(国家);国家机关(权力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人大、政府、政协;公民、企业、经营者、投资者、消费者、劳动者。

  其次、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

  【解题思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例题解析】

  例6: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方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作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作建设的顺利进行。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二联系:(1)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国务院及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先后查处……”――司法机关。

  (2)联系所学的知识:按照教材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⑤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样便不难整理出答案。

  附参考答案:①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③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例7: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参考答案: 该地区的做法是:①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求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的真切了解。②辨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做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的实际的正确把握。③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做出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中等,说明了这一点。

  练一练:

  1、某镇,20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只有6000多人的小乡。改革开放以来,该乡跳出 “就农业抓农业”的思想,大力调整农村结构,根据“北高南低、北早南涝”一的地理特征,确立了“南渔北牧”的发展思路,仅水产一项农民收入人均就增收550元。同时引领农民向企业进军,许多农民纷纷办厂。如今的该镇已发展成为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的新城。实现年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人均收入7600元。运用哲学知识说明该镇是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的?(10分)

  2、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是全国首批风景名胜四十四佳之一,以完整的火山熔岩地貌,冷矿泉疗养而闻名。在改革开放之初,该风景区没有照搬外地的“工业上项目,农业上产量”的发展模式,而是加强旅游、疗养的基础设施建设,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矿泉绿色农业。经过多年发展旅游疗养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2004年五大连池成为我国首批入选联合国地质公园的风景区,当地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努力打造国际标准的旅游、疗养、度假胜地。

  该风景区发展旅游业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的?(12分)

  3.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关起门来独自发展航天技术,国际合作无疑是必然的选择。但历史也一再证明,尖端技术从来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只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发展与合作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加快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2分)

  4.进入新世纪,国际贸易领域的“绿色壁垒”成为进出口贸易中最锋利的杀手锏。浙江绍兴永通染织集团曾因布料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成分而遭到欧盟的退货。永通人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绿色环保,对人体无害是一种潮流,要抢占国际市场的最高点,就必须强化产品的“绿色”意识。痛定思痛,永通集团积极探索“绿色壁垒”之法,不仅将染料全部改为环保产品,还投资200多万元在企业内部建立了检测中心,在世界市场上打响了“绿色”品牌。今天,永通集团的产品顺利打开了欧洲市场,并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中的份额。

  请问:永通集团是怎样坚持矛盾分析法的?(10分)

  5.(28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土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苏北A县某中学高三(1)班学生围绕这一主题,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如下数据:

  表一:A县“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6860/8.5% 7703/13.4% 8472/9.0% 9422/7.7% 10317/9.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 2366/4.2% 2476/4.8% 2622/4.3% 2936/6.8% 3303/12.5%

  注:从2004年起,江苏省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对种粮农户给予粮食补贴。

  表二:A县部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农业生产经营状况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村社会事业 村民对村委会的满意率

  农业科技贡献率 农产品加工率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懂技术的农民占农民比重 参加各类社会保险比重 患病就医率

  30% 20% 6年 10% 5% 60%

  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回答:

  (1)表一、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和问题?(12分)

  (2)假如你是该班的学生,请根据调查统计数据,结合背景材料,为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合理化建议。(16分)

  附参考答案:

  1、①从实际出发。该镇从本地地理特征出发,发展水产业和养殖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人,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解放思想,注重剖新.龙港人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想,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城镇化建设。③坚持联系的观点。龙港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结构调整联系起来,走出一条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④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龙港人根据本地“北高南低、北早南涝”的地理特征,确立了“南渔北牧”的发展思路,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⑤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台。龙港人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发展农工一体化,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0分)

  2.(1)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必须反对主观主义。该风景区没有照搬外地的经验.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体现了这一点。(3分)(2)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必须做到想问题、办事情符合客观实际。该风景区根据本地熔岩地貌和冷矿泉的客观优势,发展旅游疗养业,做到了从客观实际出发。(3分) (3)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必须正确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该风景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环境,发展矿泉绿色农业,创造了发展旅游疗养业的物质条件.(注:从因果联系角度或全面看问题角度答也对)(3分)(4)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该风景区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紧紧抓住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的机遇,努力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注:如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或主观与客观是历史的统一角度答也对)。(3分)

  3.(1)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3分)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加快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要依靠我们自己,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开发、研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加快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必须把加强合作与独立自主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将发展与合作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9分)

  4.第一,正视矛盾的客观存在,勇于解决矛盾。永通人痛定思痛,找出自己的不足,解决了矛盾.第二,创造条件,促成矛盾的转化.永通人探索“绿色壁垒”之法,重新打入国际市场。第三,看问题抓主流。“绿色壁垒”有不利我国产品出口的一面,但绿色环保是一种潮流,“绿色壁垒”可以促进企业走绿色环保之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最终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第四,办事情要抓关键。我国产品遭封杀,有贸易保护等因素起作用,但产品达不到绿色环保要求是关键。因此必须使产品过环保关。第五,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定信心,实现发展。永通人把握绿色产品的潮流,刻苦努力,终于重新打入国际市场。(答对三点即可得l0分)

  5.⑴表一说明“十五”期间该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城乡差距较大;2004后由于国家一系列支农、帮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有较大提高。(4分)从表二可见,该县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落后。(4分)具体表现为: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业产业化不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社会保障基础差;村委会建设有待提高。(4分)

  ⑵该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做到:第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第二,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第三,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坚持科教兴农,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四,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每点4分,共16分。)

  五、意义类题型

  [题型特点]

  高考政治“意义”类试题,一般设问形式是分析某一事件的“经济政治意义”,或“对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有什么影响”,这是每年高考文综卷必考的题型。根据设问的角度来划分,一般是具体的设问,即分为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与政治意义;还有用哲学原理分析说明某一事件的价值观意义。

  如:2000年第36题第(2)问:试分析加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5分

  2001年第41题第(5)问:根据所学的政治常识,说明民族独立对这些国家的意义。8分

  2002年第40题第(5)问: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它既是横贯我国东西的大动脉,又是联结亚欧大陆的新纽带。它加强了我国东西部的联系,也加强了我国同中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友好往来。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14分

  2003年第41题第(3)问:1990年到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的重大意义。9分

  2004年第38题第(1)问: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1分

  [解题技巧]

  ☆经济意义题的答题思路:

  关键是一定要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进行地毯式搜索——逐一对号入座,否则便会缺漏要点。

  ①从个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经济效益等。

  ②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特指企业、产业、农村、城镇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繁荣城乡经济。

  ③从国家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国家特指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外汇储备、增加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等。

  ☆政治意义题的答题思路:

  答政治意义题的角度,应从国家意义、社会意义、政党意义、民族与宗教意义和国际意义不同视野去思考,并要记住一些关键词: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国家政权和政治稳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建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等。另外,在作答时要抓住主体,对号入座。政治常识中常见的主体有中国共产党、公民、国家机构、民主党派等。

  ☆回答用哲学原理分析某一事件的意义的思路:

  答这类题,一定要认真审题,扣住事件本身的实质性内容,抓住要害,进行分析,并且一定要从方法论上去做文章,一般从三个角度去思考:第一,从唯物论角度看,有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且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发展;第二,从辩证法角度去认识,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推进事件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分析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和应当吸取的反面教训(两点论);第三,再从认识论的角度去思考,事件的推进其实践意义和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意义。当然,还可以从价值观去回答,得出其价值观方面的重大意义。总之,解答哲学意义题一定要突出其方法论意义。

  例题8(2004年全国卷)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77.7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继续保持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解题思路]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以及背景材料中所包含的信息,回答发展海洋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题干中已经讲到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本题回答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海洋是重要战略资源库;海洋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产业层次、改善产业结构、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三个方面作用的落脚点就在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知识点。分析的重点应放在海洋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解上,素质好的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和提炼,也可以在较大的空间内自由的发挥。少数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经济学知识,开拓思路,进行发散性思维,从经济改革、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等方面来展开论述则效果更好。

  [参考答案]广阔的“蓝色国土”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发展海洋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例题9(2004年全国卷)据调查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经商3个月以上的农民将近1.4亿,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不足10%。没有劳动合同的保护,增加了农民工依法追讨欠薪和维权的难度。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签订劳动合同的意义。

  [解题思路]签订劳动合同的经济意义,可以从劳动合同的含义及其作用来考虑,劳动合同不仅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是维护权利的法律依据;同时,运用市场经济知识分析便知用工行为规范了,就有可能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答案]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有利于保障劳动双方,特别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合同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

  例题10(2004年全国卷)国务院办公厅分布的《切实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指出:“由于建设领域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制不完备和执法不严,建筑市场供求失衡,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以及部分地区不切实际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造成建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存在着大量拖欠工程款问题。”结合材料,说明把握因果关系原理对于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意义。

  [解题思路]本题指向明确,要求考生从哲学上的因果联系角度,说明把握这一原理对于解决工程款问题的意义。考生通过分析这一事例的解决过程,了解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来龙去脉,从而提炼出自己的正确的思想方法。考生答好本题关键是必须准确掌握因果关系的知识,而且能够与拖欠工程款问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说明。否则,就会出现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

  [参考答案]①任何结果都有原因,拖欠过程款的原因很多。②只有依据因果联系,了解产生拖欠工程款的原因,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运用因果关系的原理,提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觉性和预见性。

  例题11(2004年天津)中国与欧盟同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从“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到“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又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简要说明我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意义。

  [参考答案]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六、认识类题型

  [题型特点]

  认识类题型是指由题目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类的试题。试题的设问一般是以“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词语出现。但有时这类试题在设问中省略了“如何”二字,但答题时仍然是要求考生陈述自己对材料的看法、认识和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2001年第39题第(3)问:从哲学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10分

  2003年第38题第(2)问: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8分

  2003年第39题第(3)问: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9分

  [解题技巧]

  “认识型”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对“台独”公投的认识,应先回答“台独”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保的危害性等。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根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经济常识的此类题型,要求我们在答题时,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现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做)。

  发现问题(是什么):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示,应从内容、、目的、特征、实质等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为什么),包括原因、意义,即必要性与重要性两个部分;解决问题(怎么做),包括对策、措施、方法、建议。特别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认识类问题都要按部就班地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背景材料来确定究竟要回答以上的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不过怎么回答就要按以上的思路去考虑,做到步步深入。

  ☆哲学常识的这类题目,要求我们在答题时,应该坚持用矛盾分析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

  ☆政治常识的此类题型,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运用国家的观点、党的性质与宗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民族与宗教政策等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来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例题12: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判断表态(是什么):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阐述道理(为什么):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明确做法(怎么办):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例题13: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提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9分

  本题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气象服务属于第三产业。气象信息是一种经济资源。

  为什么: (1)重要性: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

  (2)可能性是: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的经济价值。

  (3)必要性是:气象服务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怎么办:此题可不用回答。

  附参考答案:(1)气象信息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2)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创造经济价值。气象服务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例题14(2004年广东)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参考答案]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政府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是加强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的有力措施,有利于降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充分体现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取消农业税外,还应该降低、甚至取消农民负担的各种费用。此外,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不仅仅只是税费改革问题,还必须采取其他各种有力的措施。(注:如考生提出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其他措施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帮助农民工进城等,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

  例题15:(2004年•广东广西大综合卷)我国是农业大国,最近,党和政府把“三农”问题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高新技术对农业的发展产生空前影响的形势下,我们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有科学的、前瞻性的认识。请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要有科学的、前瞻性的认识。

  [解题思路]这道题涉及到诸如哲学上的因果联系,真理、科学理论的作用,认识规律与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有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一切真理性的认识都正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加以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考生用真理、科学理论的有关知识来组织答案。此题也可以运用人与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关系来回答。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当人们还未认识到规律的时候,人们的行动是盲目的。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形成科学的认识,就可以利用对规律性的认识去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从而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当然也可用因果联系的知识分析,由于一定的因必然会引起一定的果,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从而指导人们去正确地改造世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答好此题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当然审题也很重要,组织答案时要紧扣题意,答案必须将基本理论与题目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回答。这也是一道学科间综合题,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生物、化学。而单从政治学科的角度看,本题是以因果联系这一知识点为载体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科学的认识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取得成功。②科学认识农业发展的规律、方向和前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七、启示类题型 :

  [题型特点]

  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 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如:2002年第38题第(3)问: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解题技巧]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例题16:(2002年)第38题第(3)问: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解题思路]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所以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所以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3)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为什么能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人的认识总是发展的,所以人类应该把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不这样做的危害:其哲学依据是违背了客观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附参考答案: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1)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2)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3)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八、图表类题型

  [题型特点]

  图表式论述题一般由“表题、图表、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合而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表一、表二各(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3)请你谈谈对图表所反映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当然也有根据材料设定其它问题的。

  [命题特点]

  (1)根据材料所提的问题一般是当年国内经济热点与经济常识重点知识的结合点。因此我们要熟悉当年的经济热点,大致了解热点的基本精神,并把它们和经济常识的基本道理联系起来。

  (2)它一般是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说明一些经济道理,通过比较来反映经济的变化发展,也反映经济发展的差距或问题。

  (3)有些试题要求考生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案(或措施)来。

  (4)最近又出现了哲学常识的图表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题型既可以先阅读材料,后思考问题,也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先审设问,后审材料,这样可以增强阅读材料的目的性和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就拿后一种思维方法来说吧:

  第一步审设问:

  考生必须①宏观上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回答的基本思路分三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答案错位,思路混乱。②微观上具体分析设问要求,对每一问都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根据设问来组织答案。第一问大都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分别反映了”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近几年的高考侧重于后者。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要分析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的问题及其本质问题。第二问多半是问两(三)个图表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一般来说有以下四种情况: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前两者的关系较为常见。第三问一般结合材料谈认识。大家一定要根据设问要求作答,抓住要害,注意逻辑联系,切忌漫天撒网。

  第二步审图表:

  考生关键要看清①标题:(表格名称)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住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同时图表的标题又对作答起到提示、指向和限制作用。②从纵横两个角度来阅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然后对表格数据一定要进行横向分析(说明两者的差距)和纵向分析(说明变化:增长或者减少)。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但是绝大多数图表题都有对比,都是想通过数据的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问题和基本观点。③了解图表题的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等。它对于图表的中心观点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三步读表注:

  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的表达,往往对答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或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的来源之一。仔细研究备注中说明在什么范围内(年份、国别)、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等。

  总之,解答图表题必须做到“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把握数据信息,了解中心主题,善于比较分析,联系课本知识,针对题目设问,写出具体答案。

  例题17:(2004年全国卷)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材料一:

  年份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 [其中:8个主要产粮省份]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

  1997-2003 4% [2.73%] 8%

  材料二:农民人均纯收入(A) [其中来自农业部分]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B) A:B

  年份 农民人均纯收入A 来自农业部分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B A:B

  1997 2090元 [1268元] 5160元 1:2.47

  2003 2622元 [1168元] 8500元 1:3.24

  (1)联系“一号文件”,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解题思路]此题设问主要考查考生通过数据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两张表格所反映的材料十分典型、有说服力。考生如果仔细阅读背景材料,就能够很清楚地分析出参考答案所列的要点。该简答题的落脚点是要让考生通过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三农”发展的根本思路。大家知道,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与城镇居民收入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减少,而非农产业的收入又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或具体落实的客观事实。其隐含的结论就是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必须要提高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或者要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以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这个结论是与中央三个“一号”文件中关于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而且重在如何落实上。这种考察不是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对于学生切实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关于“三农”的重大决策的意义是非常有效的。同时,该题有助于考生深入思考我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挑战的严峻性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另外这一类型的试题有助于考生形成一种科学与发散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小题所涉及到的课本知识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发展、生产的目的与收入的分配等内容,试题是重大现实问题与课本知识点的结合点,考查的是学生的五种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

  [参考答案] 材料一说明近7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其中产粮区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尤其缓慢。

  材料二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近7年里有所扩大。而且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这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运用国家的经济职能的知识,说明中央公布“一号文件”的必要性。

  [解题思路]本小题从政治学的角度着重考查中央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意义)。涉及的考点有:国家采取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缓解和克服城乡发展失衡;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巩固改革与开放的伟大成果。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尤为重要,备受关注,也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中央下发2004年一号文件。那么,如何理解中央公布“一号文件”的必要性?怎样从理论上分析一号文件的意义?从政治学上经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分析政府的行为,充分理解政府的这种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内在之义。本小题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理论,阐明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及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①农民增收缓慢和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②国家具有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是政府的责任;③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应政策和措施,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3)试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决策依据。

  [解题思路]回答本小题,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三农”存在哪些问题,三农问题是关于农业、农民、农村的诸多问题的总称,“三农”中所面临的如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的价格过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和农民工打工得不到应有的报酬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长期给予关注和解决。而在上述诸多问题中,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说农民的增收问题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其次,主要矛盾的解决可以有助于其他矛盾的解决,将农民的增收问题作为主要矛盾来解决,将会推动“三农”其他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村其他工作的发展。因为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参考答案]①唯物辩证法强调,在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困难。③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可以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

  例题18(2005年高考文综北京卷38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图15是“微笑曲线”示意图(图略)。图中的两条曲线均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每年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但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因为缺乏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的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的渠道,企业只能接单、缝制和加工,得到很少的加工费。如中国生产的服装在国外市场上售价100美元,我国企业一般只得到5~7美元,其余都落入外国商标所有者、服装设计公司和经销商的腰包。http://www.ks5u.com/ 回答:

  (1)“微笑曲线”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二,说明“微笑曲线”对我国企业提高利润水平有什么启示。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发展。

  [解题思路]对于设问(1)的第一问,解答时要认真审读图表,从图表、数据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要用概括性的语言准确地把比较对象发生的变化写出来,不需要透过现象去揭示这种现象的本质或产生的原因。对于设问(1)的第二问,解答时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此种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由此及彼,运用有关利润方面的知识,探究如何借鉴“微笑曲线”,提高我国企业的利润水平。对于设问(2),解答时要以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联系题目材料进行回答。设问(3)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特点,解答时要学会类比,学会知识和能力、方法的迁移,结合题目所提供的具体材料,注意从多层次、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措施。

  [答案要点](1)①从事产品研发、零件生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企业能够获得较高利润,而从事组装的企业利润水平较低;与60、70年代相比,目前底端与两端的利润水平差距扩大,底端企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②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重视售后服务;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信誉,塑造企业形象。

  (2)①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把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利润分布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认清当前我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中所处的位置,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努力改变集中于加工和组装环节的现状。 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补充说明:哲学主观题其他常见题型及其解法

  题型一: 题型设问方式:“运用所学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题型的特点:运用给定原理,分析阐明某一实际问题;不需要学生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

  解答技巧:答题时应采取“三步曲”:

  第一步:理解题意,分开答,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说明某一实际问题的含义或性质。

  第二步:联系答。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上的科学性、政治上的正确性、实践上的有效性。

  第三步:综合答,承前启后,得出结论,明确表态。

  例19:(江苏政治试卷第39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04 年初下发了 《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 的 1 号文件; 2005 年初又下发了 《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的 l 号文件。从哲学常识抓主要矛盾的角度,谈谈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

  答案: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号主要矛盾。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③为此,必须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等。

  例20:(文综全国卷Ⅲ,甘肃、四川、云南、陕西、重庆各省考卷第38题)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03年以来,在房地产、汽车、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需求旺盛拉动下,国内钢材价格出现了持续大幅度上涨,民营企业纷纷投资钢铁业。

  材料二: 2003年我国钢牟产能力已经超过2.5亿吨,在建的钢铁项目全部建成后,到20仍年底全国至少达到3.3亿吨钢生产能力。有关资料显示,新近投资的钢铁项目中仍有部分是100立方米的小高炉、落后的叠轧薄板生产线。

  材料三:许多企业涌入钢铁业,不仅出现了一定程度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造成了我国铁矿、焦炭和电力供应以及运输等支撑条件十分紧张的问题,并严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从2004年开始中央决定采取一系列加强宏现调控措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2005年4月1日起中国政府取消对钢坯13%的出口退税政策……

  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说明企业理性投资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依据。(11分)

  答案: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联系着。 ②对钢铁企业来说,它的发展固然受社会需求的刺激与拉动,但同时也受其它社会因素如能源、电力、运输、资金等的制约,企业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关于投资的各种相关因素,才能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③对政府采说,要把整个国民经济看成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根据实际条件来制定发展战略,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来协调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21:(文综北京卷第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 图15(图略)是“微笑曲线”示意图。图中的两条曲线均呈现U型,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每年服装出口总额约占全球服装出口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但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因为缺乏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的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的渠道,企业只能接单、缝制和加工,得到很少的加工费。如中国生产的服装在国外市场上售价100美元,我国企业一般只得到5~7美元,其余都落入外国商标所有者、服装设计公司和经销商的腰包。

  回答: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发展。(10分)

  答案:①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把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利润分布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认清当前我国企业在“微笑曲线”中所处的位置,继续发挥现有优势,努力改变集中于加工和组装环节的现状。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题型二: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无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入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理。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

  例题22: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并把协调发展列为2004年经济工作的一项总体要求,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保证。

  请从哲学的角度简要说明党和政府为何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参考答案]: (1)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诸多因素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必须使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2)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我们要从整体着眼,同时又要搞好局部。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社会其他方面的相应发展,到一定时候,社会就会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处境。? (3)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重点,统筹兼顾。

  题型三: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

  此题型和题型二一样,考生需自己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发挥的自由度大,难度大,灵活性、综合性强。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哪些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知识点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知识点原理的,通俗地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例题23:某地过去由于对生态环境重视不够,滥砍滥伐现象严重,从8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开始恶化。该地干部群众在反思和学习后,作出了实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经过最近十多年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一个有利于农村经济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体系逐步形成。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2)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哲学原理的?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有: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材料中:由于乱砍滥伐使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趋势,后来,由于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使环境逐步好转,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变化发展的。由于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不够,滥砍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说明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反思和学习之后,大规模地植树种草,使生态农业体系逐步形成。说明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人们做出实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植树种草,使生态农业基本形成。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题型四: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参考启示类题型)

  题型五:是如何做到×××的?(参考怎么办类题型)

  小 结

  政治学科主观试题的解答,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语文学科的小论文。“文无定法”,具体怎么分析阐述固然有着很强的主观性;但命题考察的基本知识点,以及在表述这些观点的过程中的大致思路、模式是确定的,是有一定框架和要求的。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总结解答技巧,揣摩体会、并进一步反复运用、渗透到解题实践中,反思、总结、再运用、再提高,相信我们大家在这一方面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相关文章:

1.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技巧总结归纳

2.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七大必考知识点汇总

3.高考政治措施类主观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4.高考政治必修一主观题答题模板总结

5.初中政治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