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演讲稿 > 演讲与口才 > 如何跟孩子老师沟通【汇编三篇】正文

《如何跟孩子老师沟通【汇编三篇】》

时间:

如何跟孩子老师沟通(精选3篇)

如何跟孩子老师沟通 篇1

1、尊重幼儿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很强的自尊心

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灵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平时与幼儿说话时应尽量注意保护孩子的“面子”。

小班的幼儿偶尔尿裤子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孩子尿了裤子不愿意告诉老师,怕老师说:“你怎么会尿裤子?”这样一说,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就会笑话自己尿了裤子,被大家笑话多没“面子”呀,只有自己忍着。如果我们能多为孩子考虑一下,照顾孩子的感受,蹲下来亲切地、轻声地说一句:“没关系,我们悄悄地去休息室换上干净的裤子。放心吧,我会替你保密的,小朋友们不会发现的。”我想这样孩子们就不会有顾虑了,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2.平等交谈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坐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在这里教师是作为指挥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应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应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帮老师收玩具时,我们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以此来得到幼儿的帮助,锻炼幼儿,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气说:“快点,帮老师收玩具!”;当幼儿在美工角活动时,为了防止幼儿乱扔纸屑,我们可以委婉地提醒幼儿:“你们需要一个垃圾筐吗?”这样幼儿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要把纸屑扔到垃圾筐里,而不能扔在地上,但如果直接说:“不许把纸扔在地上。”则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应常说,“你好”、“请”、“没关系”、“能不能”、“我们一起来好吗?”、“你说应该怎样呢?”、“你先试试看,如果需要帮忙就叫我。”、“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等等。

3.因人用语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幼儿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语”

比如,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应不同:比较内向、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地采用亲切地语调,关怀地语气对他们说话,以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要适当地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的急躁情绪得以缓和。再如,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要多使用些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将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而对于略大一些的中大班幼儿则要注意语言的坚定和亲切,使幼儿感到老师的话是经过思考的,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是值得听的。总之,对不同的幼儿,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人用语,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如何跟孩子老师沟通 篇2

要和老师沟通好,前提是要先和孩子沟通好

在与老师沟通之前,我一般会先和孩子有很好的沟通,了解好多信息,然后再和老师沟通,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和老师就某个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比如老师今天讲了孩子很感兴趣的话题,我就可以以这个为切入点和老师聊。

前几天,我和外语老师沟通,我知道外语老师给孩子放大量的外语动画,孩子非常感兴趣,我就以此为契机跟外语老师聊天,引出我想问的问题:看什么样的动画对孩子有帮助,什么样原版的动画适合孩子,哪些影片希望老师可以推荐,还有孩子看了您的给他们上课放的影片很感兴趣等这样的话题,一下子就和老师有了很多话,打开了我们沟通的大门。

聊开了,老师老师就会感觉,他的工作得到了孩子的认可,家长的认可,他觉得特别好,“我讲课有反馈了”,所以就愿意沟通了。另外,还会对孩子形成很好的印象。再有就是他明显感觉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融洽的,这样给老师的感觉他是可以和父母沟通孩子的问题,父母可以配合老师去协调解决。

我和其他老师沟通的过程也是这样,其实,老师非常希望了解孩子们回家后对学校的印象、对老师讲课的印象是什么样,这样便于他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跟老师沟通好了,老师也就变得越来越容易接近,从中你可以慢慢品味出很多育儿方法。

在习惯养成方面,老师只承担了孩子成长20%的任务

其实,在习惯养成方面,老师和学校只承担了20%的教育教学任务,而非100%,更多的东西需要家长,而且大量的东西需要家长,尤其是一二年级,老师需要家长做大量的行为规范的辅助培养工作。

最近遇到一个朋友孩子刚上一年级,老师会写一些比较上纲上线的问题反映给家长,比如上课问题,考试的问题,写作业的问题,都很严重,朋友特别担心老师针对孩子,对孩子不好,想咨询一下该如何处理,我老公站在老师的角度解读了一下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第一不要和老师较劲,不要认为老师针对孩子;第二,要明白一二年级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老师的要求虽然看上去有些过,但是对孩子严格要求,比如老师会要求书包如何摆放,考试如何做,写作业必须用尺子,必须写字怎么样,这些就是在规范孩子。一来是上课老师一目了然,二来也是让孩子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而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包括考试,很多孩子坐不住,他很容易就会在考试中无意识的东瞧西望,老师会口头警告不要作弊,但实际上是不需要把这样的行为上升到道德层面,从行为规范的角度教育孩子即可。

如何跟孩子老师沟通 篇3

教师在平常的交流中就要明确告诉学生,上课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它不等同于课外的生活。在课外生活中,老师可能是大伙儿的亲戚、长辈、晚辈,甚至可能是吃住在一起的亲属或朋友,此时,师生关系就不那么清晰了,甚至可以说没必要以师徒相称了;但在课堂上就不一样,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知识的过程,

此时,师生关系已经构成,学生在课外的某些言行不能随便带到课堂上来,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比如:你的衣着、发型、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甚至在课堂上站立的姿势都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不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连自己的问题都没收拾干净,你的美好形象、你的人格魅力等将从何体现呢?俗话说:正人先正已。

在这个大前提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内外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就可以融洽、和谐而有活力地开展了。

在课堂以外,老师与学生都是自然人,大家都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离合,因此,你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当学生跟你开个小小玩笑时,你不要认为这是对你至高无尚的尊严的挑战。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在生活中和老师相处时,总是自然、大方地和老师说话,而且语言幽默、风趣、得体,你一定会觉得这学生还可以,不说让人挺喜欢,但至少不会让人觉得讨厌。那么我们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比如,我们在校园内外经常遇到学生对你说“老师好”,此时,你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开心的话,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和老师之间没有距离,有一种挺亲切的感觉。当有学生对我说“老师好”时,我会回答一句“你也好”、或“你也不错”、或“老师好累”、或“老师好热”、或“老师好饿”之类的话,引得学生一片欢笑;

当我遇到一些表情不正常的学生时,如果主动和他(她)拉话,他(她)会觉得老师在关注他(她),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他(她)会说出平常在办公室或教室里很难听到的心里话;当我与某学生擦肩而过时,我提醒他(她)“天气下凉了,要多加点衣服哟”,或“天气热了,你的头发是不是该剪了”,或者是“春天来了,出去吃饭,注意卫生哈”,或“今天你又‘留’老师了,回去走快一点,天快黑了,注意安全哈”,或“家里面都有谁在家,谁照顾你”,或者是“你家离学校有多远,要走多少时间,一般是几点钟起床”等诸如此类的话,从事实来看,即使是一个调皮的学生,都不会对我这样的话不予理会,一定会和我交流几句,

而且一定是真实的话语;当我看到学生在吃零食时(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我对他(她)说,“好吃,看得见”(这是一句广告词),我故意将“好”字读成三声和四声,学生会红着脸,对着我和同学开心一笑,然后走开了,我想他(她)一定会觉得这样的老师挺好玩的,至少不会产生敌对情绪;当我发现有的学生生病或受了伤时,我会用半责怪半可怜的语气对他说“为什么不注意点,你看多疼啊!”,或“平时叫你们小心些,你看这不就出问题了?”,或“你看,生病了多伤身体,还耽误学习,多不值呀”等。我想,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一定能理解老师的善意与真情,一定感觉心里暖乎乎的,有种同风雨共患难的感觉,因为任何一个生病或受伤的人总会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关爱。

3当然,教师与学生在生活中的交往与接触远远不止这些。如果老师们真的放下了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待,那么我们的心与学生的心会贴得更近,我们的情感会得到更深入、更深刻的交流与沟通,我们与学生之间就不会有太深、太多的隔膜,我们就能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这对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