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正文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

时间: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1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外交方针与政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内涵、意义。(2)重大外交活动: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义)、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

(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国之初,中国面对当时阵垒分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决定在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遵循三个基本方针:“另起炉灶”,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扫干净后再与它建立外交关系。为此,中国首先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同周边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参加了的亚非会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五个方面是完整的辩证的统一,其实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它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不断发展的主要保证。因此,考纲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作为引子,其立意则在于通过了解这些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这一考点复习的重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标志、原因、意义。(2)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经过、影响。(3)中日建交:背景、经过、意义。(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这一考点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命题的重点地区,因此复习既要注意细节。又要关注宏观。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期。这突出表现在: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的坚冰开始打破;同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改善,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三件大事,对中国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自然就成为这一考点复习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它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凋整(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中国对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及其意义。

本考点两种教材有差异。相同的内容有:新时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因此复习的重点要放在这些相同知识的理解、认识上。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2

金田起义的时间、领导人: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天朝田亩制度》:

1)时间: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2)目标: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意义: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

4)局限性: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即使是在太平军占领的地区,也未实行过。

天京变乱:1856年,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强盛转向衰落。

《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时间: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双重性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它的失败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苦境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3

一、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

1.“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就是指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城市以及内陆地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二、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在英国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精品学习网高考频道为大家整理了2014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复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三历史一模的知识点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