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说课稿 >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优秀6篇正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优秀6篇》

时间: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下面是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优秀6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第六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主题,重在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立目标

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高段阅读教学要求: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本组教材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是:

“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件出示)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借助图片感悟文本,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情境中想象、交流、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结合课文,感知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我将“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体会父子之间的信任。”确定为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是怎么描写人物,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联系学情说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课件出示)(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二)写法入手,初步感知;(三)品读课文,感受父爱;(四)迁移仿写,体会信任;(五)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开课伊始,我会这样导入:首先播放一组关于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惨状的图片,问学生:“看完图片,你有什么话想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看后的感受。这样的导入不仅把学生很快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感受到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并且为后来体会父爱的伟大做好铺垫。接着进入新课学习:“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就是在这可怕的地震中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写法入手,初步感知

“课题告诉我们课文的主人公是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对父与子。”(板书:父子)由课题中的“父与子”引入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自读之后,交流“作者对人物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样的设计,紧扣本组预读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一入文,就关注到描写人物的方法。在交流了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之后,进行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鲜活。”

除了人物的描写,课文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数字比较多。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第1和12自然段,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并找出文中出现的数字。接着,想一想数字在课文中代表的含义,试着用这些数字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数字的提示下,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够简单复述课文内容了。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三)品读课文,感受父爱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将根据学情,顺学而导,具体的看看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

(1)聚焦第一组数字(30万人,不到4分钟),学生通过对比,应该能体会到地震的突如其来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了这样的体会,再来读第1自然段,相信会读得更好。

(2)聚焦第二组数字(8、12、24、36),引导学生想象:“看到这些数字,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学生通过数字引发想象,初步感受到父亲形象。由此再回到课文,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找到文章的重点段落:“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体会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学习。“仔细读读句子,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特别打动你?”学生默读后,应该会抓住句子中时间的推移,父亲的外貌,体会到父亲的艰难、疲惫、焦急、无助、坚持,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对儿子的那种深沉而伟大的爱。在交流体会中,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在自主品读,体会,交流后触摸了父亲的内心情感,然后再创设情境引读句子,父亲的形象就在学生的心目中慢慢丰满起来,学生自然就会想到,父亲这么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儿子在等我!这时,把这几句话变成小诗,创设情境:看,这段文字不正像一首向父亲表达敬意与赞美的小诗吗?出示: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3)聚焦父亲的语言。父亲在挖掘的时候,有人劝阻他,父亲是怎么说的?学生找出父亲的三句回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看似简单重复的回答,其实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三句话一样吗?”“父亲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由恳求到焦急直至有点崩溃的心情变化。接着进行排比式的导读,串联起三句回话,让学生进入到了这位父亲的情感状态中,急父亲所急,担心着父亲的担心。

然后,我继续追问: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引出文本的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时设身处地地模拟对话,交流,学生很快体会到为什么在其他父亲的痛苦呐喊声中,在这么多专业人员的劝说下,在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更大灾难的情况下,这位父亲还要冲到废墟中去救自己的儿子,这是因为父亲信守诺言,这是因为如山的父爱。(板书:爱)

(四)迁移仿写,体会信任

学生读懂了父亲的内心,树立了伟大父亲形象之后,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然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进一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体会父子之间深深的信任。“想象一下:儿子在废墟下,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随时可能遇到危险,这36小时,儿子又是怎样的一种等待呀!”再次出示之前的小诗,“这个儿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_______/他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人再愿相信他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仿照描写父亲的小诗,写写儿子。通过练笔,学生再次感受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加深对信任的理解。这时,再读被发现后,儿子和父亲的对话,从儿子的语言中,就会体会到正是因为对父亲的这份信任,(板书信任)才让儿子那样的勇敢、坚强、无私。

(五)回顾课文,总结写法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父与子哪儿了不起?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感受人物形象。最后再次点出本文写法:“父亲和儿子的形象一定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灾难中的爱与信任打动了我们,也更得利于作者运用的这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后也能试着写一写生活中的人物,用上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这一环节再次回扣开头,点出了本组的训练重点,关注到写法上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长春版第八册第八组的第三篇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中的难点是让学生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文中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本单元训练主题——人间之爱。这组课文以爱为主题,以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为任务。训练重点是“使学生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引导学生感受真正的情感,学习作者通过细致描写,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父亲为救儿子不顾生死的父爱亲情以及救助儿子同班的良好美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学难点: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1 、以读代讲法,教学中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 、 本课教学还辅以直观,情景教学法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学习方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说”,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六。说预案

(一) 、复习导入

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 、品读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找一找文中描写父子的哪些句子令你感动?用笔画下来,说说感受 .

(在读中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2.抓住重点词句,读中感悟父爱的伟大。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学生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中通过“挖”及想象其它动作词,更深一层的感悟父亲的劳累,和这种了不起的伟大的父爱。在感受父亲的伟大时,我还利用时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父亲挖的时间的漫长,从中体会到父亲挖的决心。从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的疲惫与辛苦。

再如:感受儿子的了不起:抓两个句子,其一是儿子和父亲的第一次对话,了解他对父爱的坚信不疑,展现出了儿子勇敢的一面。其二是儿子让其他同学先出来的画面,抓住“让”字感悟儿子是一个舍己为人的孩子。这些都原于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连接父子感情的一个基点。让学生体会到阿曼达的无私。先人后已。灾难面前镇定,从容的品质)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救火队长,警察的话看出他在想什么?

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感受, 加深对父亲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三) 、情感升华

1)出示课件。三位汶川 大地震中的父亲的形象,一个手机短信的故事。

现在的学生高智商,低情商,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因此,学生们脱离生活的经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述也是显的苍白无力的,对此,教学中,我联系汶川地震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实际,用汶川地震中父爱的图片唤醒他们的感受。

2)小练笔:36小时过去了,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通过读写融情,让学生将内心感受写出来,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使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写“父与子”的情,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

1、写一写。(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可以写你学了本课后的体会,也可以写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的话)。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引领学生潜心品读文本,领悟文本的语言表现力同时,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2. 教师结合作业2.3题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也是在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亲情,学会感恩并理解父、母,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五)、板书设计

父亲                      儿子

信任

说教材 篇3

(一)教材地位内容及作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令人震撼。

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并不能感同身受的体味当时地震的情景,更无法通过内心感悟其中的父子深情,对文本的内容停留在字面的理解。对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汶川地震,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二)三维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并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等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的难点则是领悟作者通过具体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篇4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在品读文本中,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篇5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研讨合作,从中领悟文中的感情。

五、说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中从课文的`结局入手,激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然后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的了不起”。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朴实的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分为四大板块逐一推进。

第一板块: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件展示地震灾难。2、揭示课题。教师简介大地震发生的概况,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心情,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鉴于高年纪的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板块:细读交流。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文章中的语言说出图意。再针对故事的结尾,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自主阅读,深入感悟:学生自渎课文,从父亲和儿子的表现中找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内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去朗读它。4、结合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解释疑问。(父 :不放弃、责任感;儿子:对父亲的信任 对同伴的责任。)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整体默读,重点段品悟诵读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朗读中感悟。

第四板块: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在课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父亲与你之间所演绎的真情故事,说说最想说的话,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想到要感恩父母,由人及己,情感升华。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父与子》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教学预设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课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了38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成功救出自己的儿子和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感受父亲的伟大。

2、感受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的巨大力量。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课我采用以下的教与学的方法:

教法:1、采用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学法: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阅读,想象情境,个性朗读等方法,围绕重点内容自主探究,体会父爱的伟大

五、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多媒体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同时也让教材内容直观化,达到资源共享。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结合今年的四川大地震这一现实素材,教学开始出示四川地震的图片,师生配乐朗读,勾起学生对08年这一沉痛事件的回忆, 既揭示了本堂课的主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有便于后面教学的进行。

(二)指导朗读,悟父子情

1.接着让学生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所写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这不仅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我让学生自己边读边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了不起的句子,再加以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爱。这里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同时,体

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也许学生会找出以下句子:

3、课件出示以下句子并以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4、我们再看看儿子阿曼达是不是也了不起,找一找,儿子的那些地方感动了你?

(1)“我告诉同学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回来就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更我在一起。”

[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句子诵读扎实了,情感表达自然也淋漓尽致了。]

5、体会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恪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 以上这些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懂读明白。当然“读懂”既包括读懂话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积淀语文素养。]

6. 最后一刻,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你从哪体会到他们是非常幸福的呢?(因为父亲相信儿子,儿子相信父亲,他们心灵相同,终于团聚了。父亲爱着儿子,儿子相信父亲。是爱,让他们幸福着。)

(三)、课外拓展, 感情升华

一堂好课的结束意味着新的课外拓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享受到的爱和自己奉献的爱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学生将内心感受说出来,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四)、作业设计;

小练笔(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2、写一写父母、亲人、朋友、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既简明扼要,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再加上学生的情感,让整堂课真正成为和谐互动、学习的乐园。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9、《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展现“父亲艰难地在废墟上挖了38小时”这一情景的第十二自然段。

2.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3.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

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地震中的――(生引答:父与子)【板书课题】

2、初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出示

影音)

二、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了不起?动笔划出来,还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学生读划写)

3、学生交流

过渡: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位父亲如此伟大,如此――,如此――(生自由答)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出示文字)

三、品读语句,以读代讲

1、现在你们会怎样读这些句子?你会抓住哪些字眼来读出父亲的了不起?大家在小组里读一读。(分小组朗读)

2、交流品读

你来读,你为什么会这么读?(看出时间长,父亲支持了这么久很疲劳,看出不容易困难很大……)36小时,这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就这样不停地挖啊挖啊。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我们一起来朗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灰尘,血丝,衣服,血迹……

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里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一

起来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齐读)

3、挖了这么久这么艰难,父亲为什么没有放弃?因为(生齐答)(出示文字)

【板书:无论…总…】

4、这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话。这是一个约定,这是一个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爱。这位慈爱的父亲曾经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这句话?(学生简答)

5、现在,在一片废墟前,父亲也是凭借着这句话(指,生齐读)执着地挖掘 m. 。在这片废墟上,他曾经听到其他父母的痛哭和呼喊(生接读);他曾经听到好心人的劝慰(生接读);曾经听到消防队长的告诫(生接读);曾经听到警察的规劝(生接读)。面对这一切的不理解,面对身心的巨大伤痛,父亲停止了吗?(生:没有)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都克服了哪些困难?你能不能用“不论……总……”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6、无论发生了什么,父亲只有一个念头――(生自由答) 这个信念支撑起了父亲了不起的形象。(配乐)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面对废墟他曾经绝望过,但对你不离不弃的爱让他变得坚强伟岸……(生齐读)

7、也许正是这份深沉的父爱创造了奇迹,挖到了第38小时……(师生同读,学生只接儿子的语言部分)

8、父亲挖了38小时,年仅7岁的阿曼达就在黑暗中(等)了3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