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最新9篇正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最新9篇》

时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最新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1

一、以教学目标为基础

部分历史教师通过绘图、朗读、讲故事、历史剧表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结果不甚理想。教师虽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丰富历史课堂,却忽视了初中历史教学目标。教师须让学生明确活动意图后,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参与到各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规避“盲目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的不良现象,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杜绝偏离教学内容。某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这一课时,重点讲解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一目。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内容后,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并以历史剧、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中的“主人翁”;其次,教师在活动中应予以鼓励,并选出“最有印象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部分同学对一些偏离主题的内容产生了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求同存异,使其保留自己的意见;最后,该教师以《举子看榜》为图例,让学生带着“这幅图蕴含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细节、整体画风等,让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想象空间,悟出重要的人生哲理。教师应避免课堂活动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杜绝偏离知识结构的课堂活动,紧抓教学重点,主题鲜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以情感教学为手段

情感教学作为现代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循序渐渐地实现学习能力、相关知识、学生情感的共同目标,即三维目标一体化教学。其中,针对学生的情感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为实例,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以初中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明确该活动的设计宗旨和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理解或掌握哪一类历史知识,学生须领悟出怎样的历史感悟等。同样,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阅读,让学生自主设计历史台词,利用课外时间反复排练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教师应对排练内容提出要求,避免改写历史或不尊重历史的情况出现。有学生以“张学良”、“”的身份开展有声有色的劝谏,使遥远的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进一步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在初步了解该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总结该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让学生重新梳理“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地点及过程,在无形之中完成了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初中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应进行总结和评价,客观评价学生表演和知识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勇于提出疑难问题,让学生充分掌握和汲取新的历史知识。

三、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2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要增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就是需要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明确教学的目标,这样在进行课堂内容讲解的时候,才能够有条不紊地来进行,不会在课堂上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节奏打乱。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以后,学生在学习课堂内容的时候才不会觉得迷茫,在进行任何问题思考的时候,都会结合课堂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思考,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即使学生依旧对一些细节问题不了解,但是教学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已经基本掌握。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进入课堂的主要内容讲解之前,就在黑板上写上教学目标“能够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进行讲述;能够简述《南京条约》的内容,并且能够说出《南京条约》的签订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的影响。”教师将课堂的教学目标明确以后,然后在进行具体的事件讲解的时候,学生就有目的地进行听讲,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学生不知所措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联系课堂的主题来进行回答。这样一种“先学后教”的课堂设计方式,就使得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前在面对教师的问题的时候,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而现在只要联系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就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的最后,在对学生进行《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检测的时候,学生在进行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在课堂的主线上,这样的目标教学方式就不仅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增加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注重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课堂从来都不是以教师为主角的课堂,而是应该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过程设计进来。学生可以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参与到课堂中,也可以是通过个人独自展示的方式将自己的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就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小组形式的讨论过程中,也促进了别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辉煌的隋唐文化》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来谈谈自己最喜欢的隋唐时期的人,初中学生的表现欲望都比较强,尤其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时候,就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面对自己的同学的时候,学生就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对于隋唐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回顾,而且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举办“讲隋唐故事比赛”的活动,并且给学生留出一周准备的时间,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来探索自己喜欢的东西,在讲故事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强,每个人喜欢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得整个比赛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对于隋唐文化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总而言之,增加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参与度,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自然得到提升。

三、创新教学方式,增加课外实践

历史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而是应该将历史教学的过程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能够深入到历史在现实生活留下的烙印中,这样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就有了直观的感受。在参与课外历史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历史遗迹进行参观,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表演的方式来对历史事件进行重复,设计的原则就是要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进行设计,这样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就感觉到一种快乐,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来达到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中一节活动课《历史剧———文成公主入藏》,通常教师在面对这样的活动课的时候,就是一笔带过,从而使得学生在学完初中历史之后,对于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事件还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来排演这个活动课的历史剧,排演的过程不仅能够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进行缓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对文成公主入藏这个事件反映出来的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进行了解,反过来能够促进学生对隋唐文化的了解。再比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课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加强学生对长征的理解,理解长征对于整个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意义,就可以来模拟长征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来增强对长征的感受,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到长征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

四、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3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理为指导,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依据现有的条件和自身的实际,对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其具体的环节作出的一种预期的设计。一份成功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两大方面:

1关注设计的对象——学生和教材

1.1教学设计应基于对学情的科学分析: 本文由收集整理课堂教学的设计首先要从学生入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的过程。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他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不同,课前预习的程度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地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比如:对于一段材料,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教师应“心中有数”;对于一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怎么答,自己又该怎么引,教师应多做假设,多估计些情况,使设计更有深度和广度。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

1.2教学设计应基于对教材的正确处理: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力求把各学科领域彼此孤立、相互隔离的内容体系,改造成为各学科领域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创造性地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讲到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学生本能地认为,“销烟”,就是用火把鸦片给烧毁。实则不然,“销烟”其实是利用氧化钙遇水后会散热并形成有侵蚀性的氢氧化钙这一原理来销毁鸦片的,这就将科学学科的知识融进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

当然,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而有所选择,或适当增减,以期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 “京杭大运河”这一内容时,总会延伸到历代对京杭大运河的评价,此时本人补充了历代诗人描写京杭大运河的诗句,如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宗元鼎《炀帝冢》、胡曾《汴水》、李敬方《汴河直进船》,在诗句中让学生自己筛选、归纳、整理出有用的资料,再结合课本内容,来叙述京杭大运河的利弊。这种设计能使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了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使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符合了新课程的理念。

2关注设计的内容——教学过程

新课程非常注重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建构”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是一个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的灵动性的、活的”课堂。要想达到这种课堂氛围,笔者认为:

2.1设计精彩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氛

转贴于

围的创设往往取决于一堂课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意新课导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心紧紧吸引住,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本文由收集整理动性,使学生进入最佳求知亢奋状态。教师一般可用音乐、故事、图片、情景、诗歌、俗语,也可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时事,作为导语,使它们成为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2创设具体的情境: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一改往昔那种古板的条文式内容,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每一单元都图文并茂,图像资料占有很大比重,不再处于附属地位,而是与文字资料相辅相成。一些知识也不再是靠演绎、推理或归纳、总结等方式“给”出,而是通过情境或案例的描述,使学生逐步领悟出有关的知识。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教材中现成的资源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行教学。比如在讲七年级下册《不同角色的相互理解》时,利用课本中现有的材料(腰鼓队清晨在小区公园里排练影响居民休息),给学生创设出具体情境,假如你是腰鼓队的成员或假如你是小区居民,你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最终得出不同角色之间需要相互沟通、协调,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2.3预设恰当的提问: 提问与回答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课堂中往往通过问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问题的精心预设,能引发学生探究与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能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走向主动地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提问,做到有梯度有层次,把握问题难易度,使问题具有启发性。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4

一、历史歌曲导入

歌曲等文艺作品语言精辟、生动,富有感染力。在学习《难忘九一八》时,先播放了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沉重、悲壮、愤恨的歌声将学生带回到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蹂躏东北的领土,发出强烈的呼喊!随着歌声的结束,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起来。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始终聚精会神,效果良好。

二、诗词导入

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先带领学生朗读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这些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然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这样运用与教材相关的诗词作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景,启动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新课学习。

三、故事和传说导人

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事实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上《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一n,我先给学生们讲武则天驯服“狮子骢”的三件法宝,学生们一听“一条铁鞭,一把铁锤,一支匕首”纷纷嘘嘘不已,对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禁要多了几分好奇,接着的课我结合讲了些武则天登基后对待李唐宗室的小故事,整个课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四、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我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图表,用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两个录像片段,通过准确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看本”,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成语典故导入

成语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适当引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仅中国古代可引用的成语就有几十个。“反戈一击”,“卧薪尝胆”,“三令五申”,“投笔从戎”,“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草木皆兵”……都可以引用导入。学生普遍反映,常引用成语,使他们史实记得牢,只要一提起这句成语,就能回忆起相应的历史事件。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设计 活动

一、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趋势。

二、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

三、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开放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活动设计的开放性表现在,其内容和场所的开放性。活动中的具体内容是受教材限制的,要结合实际,深入拓展,考虑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空间。

笔者认为,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为目的,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在活动中,要鼓励学生走出去,把课堂的活动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大领域中学习历史、认识历史。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对历史见证人的采访、收集有关史料、撰写某一历史问题的调查报告等等。

四、精心设置教学环节,实现自然过渡

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完成预定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设计出能够保证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完成的方法和步骤,这就是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设置得恰到好处,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能提升课堂教学魅力,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因此教学环节设置一要结合实际,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二要有条理性,即环节设计清晰明了,形成有序递进的教学过程;三要有趣味性,即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五、依据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注重树立合理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念,促使学生探索与反馈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着力注重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走向探究性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例如:对历史物证的调查和记录,只要学生做了,作为教师就要予以肯定。要通过课堂内外的正确引导,及时肯定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助于教与学互动进行。新课程标准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

当然,在教学设计的最后要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学生自学探索的反馈。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探索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不同的思考。教师在课前要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指导,最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出,供大家讨论。

六、活动设计要立足初中生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有针对性。预设的课堂活动应该尽量地让所有学生或者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课堂活动中要进行适当、合理的分组,既要立足所有班级成员,又要体现初中生的个体差异。例如七年级学生自我表现欲较强,九年级学生比较成熟稳重。所以我们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要立足学生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具有针对性,采用多样化方式有效开展教学。

七、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就可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1]尹恒勤 巧用历史教学语言,提升课堂教学艺术――探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考试周刊,2011,(64)。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6

问题化设计,就是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或知识要点,预先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情境,并有选择地付诸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帮助学生突破疑惑,掌握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与社会》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教学知识点十分丰富,这对学生来说,往往存有诸多困惑。因此,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值得教师深思和探究。

一 对问题化设计意义的认识

1.有利于教师对知识难点的突破

教学难点作为学生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既是学生认知的焦点所在,也是教师备课的难点所在。只有化解难点、解除疑惑,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有效。

在备课中,教师倘若能具备问题化设计这一意识,并经常付诸实践之中,就无疑为自己找到了一条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提问,虽然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但问题化设计并不囿于简单提问,并不局限于知识点表面的简单回答,而是需要教师精心整理知识点,将难点先行突破,通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绕开可能的认知障碍,从而以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轻松愉悦的活动方式,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2.有利于学生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合理有效的问题设计,无疑是一把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和发现提供更大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时机,设疑导学,在问题和学生之间架设桥梁,就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思考和探究,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有利于开展对学生的创新教育

没有问题,就没有想象,也就没有创新。创新教育主要是依托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方法下实现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在问题化设计中,由于注重多方位地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不断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让学生从身边社区生活中去思考、从当前时事热点问题去思考、从事物发展的反面去思考等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从观察学校走向了解社会,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由于问题化设计中允许探索中的错误存在,坚持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不求全责备,因而能不断激励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二 对问题化设计的具体实践

1.力求问题设计的多层次性

创设问题情境,已为教师所熟识,但许多教师还是拘泥于一般的表面解答,所谓的课堂双边活动而简单问答,缺乏对问题诸多层次的思考设计,包括社会课程对各知识点的要求层次、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层次、问题的题型表现层次、难易梯度层次等等。在教学中,我着重立足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立足学生知识层次来设计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备学生,因此,在设计相关问题时应因学生而创设,首先要思考学生是否已具备了这一问题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这一问题学生是否会感兴趣?从哪个角度设计学生更有兴趣?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哪些学生需要讲解引导?哪些学生仅需点拨或让他们自由发挥?从而设计出层次不同的相关问题。

如从相对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你知道相关的还有哪些?”到相对复杂的“对我们有何启示?”“我们该怎么办?”“不妨大胆畅想,有何金点子?”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加以应用。

第二,立足题型表现层次来设计问题。在课堂中,师生提问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并从题型上看,大都表现为问答形式,往往以“是什么”、“为什么”为主要类型,要么就是选择、判断等题型表现。

在思考设计时,大可充入一些新鲜灵活的问题形式,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要求,设计出富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题型,如组织辩论,“辩中明理”、“七嘴八舌”……也可采用多媒体开展“轻松点击”、“连连看”、“材料比较”、“难不倒我”等学海冲浪式的新形式,又如设计出“畅想未来”、“ 竞猜”、“相关链接”等,这些生动活泼的新题型,大大激发了学生兴趣。

例1,七年级《身边的故事》一课教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即是使学生感受“我们就生活在历史变化之中”,在最后设计问题时,我放弃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将会有哪些变化?”的问题直问,而是通过“开拓思维展未来”的形式,让学生想象设计未来的身边事物,学生们十分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2,讲述《傍水而居》一课时,我结合绍兴水乡,但没有让学生简单地列举回答一些河桥景点,而是采用“做个小导游”的形式,让他们串连并介绍,这样效果更好。

第三,立足答案指向层次来设计问题。这里的所谓答案指向层次,主要是指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还是单元的,即指向性的强弱不同而言。一般说来,相对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是多元化的,例如,“对此你怎么看?”、“这一知识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等,而相对简单的封闭性问题,指向性较强,答案往往是唯一的或是小范围的。

因此,我们在问题设计时,应考虑两者层次的不同,两者的有机结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大胆质疑。新课程教学特别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存在,甚至没有标准答案,这更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设计出层次不同的问题。如:(八年级《综合探究五》)2006年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回答:郑和下西洋时的规模如何?路线如何?(指向较单一)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各是什么?(指向增多)你觉得郑和下西洋该不该被禁止?为什么?(指向多元)。

2.把握问题设计的多角度性

对于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有从哪些角度去切入、去思考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倘若平淡无奇,学生就没有深入思考的兴趣,反之,合理设计提问角度,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就会感到新奇。社会课涉及面广,历史地理的多彩,当前时政的多变,为我们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现结合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从以下几方面例说:

第一,从身边生活的角度设计。新教材十分贴近生活,许多知识点本身就来自我们的周边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身边事物的关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感悟、理解。在问题设计时也应从关注生活的角度加以思考。例如:(1)(七年级《我的家在哪里》)在社区的宣传栏上我们常常可看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我们都是社区的一员,请你想一想,为把社区建设得更好,你能为社区做些什么呢?(2)(七年级《在生活中运用规则》)小明和同学看完电影后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看小明着急的样子,几个同学为他出主意,甲说:“要不然你也弄一辆别人的车骑走?”乙说:“干脆去黑市买一辆,就几十元钱。”丙说:“算了,让你爸再买一辆。”你能评析一下几位同学的观点吗?你认为小明该怎么做才好?(3)(八年级《综合探究一》)我市在城市广场建设时,对广场边古城墙的去留曾发生激烈争论,是拆毁,还是原状保留,还是修整后保留,满城争说。想一想,这体现了保护文物与哪一方面的矛盾,你认为怎样解决更好?保护文物古迹有什么意义?

第二,从当前时政的角度设计。新教材虽然注意反映了最新的社会发展动向和有关新知识、新观点,如涉及了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多国将对伊朗动武、我国南海的问题、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民间借贷问题等,但是,当今世界变化万千,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复杂,所谓的热点焦点多变,当今时政即成将来之史料,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时政,善于联系国内外时事和身边的热点问题,结合教学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时政资料,加以参考,将此作为问题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角度。例如: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时政资料:建设和谐社会

设计角度:结合罗斯福新政要点,让学生思考,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哪些地方可供借鉴?(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重视农业,关注“三农”问题;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鼓励实施再就业工程等。)

知识点:国共两党历史上两次合作史实

时政资料:、亲民党相继访问大陆,国共两党在21世纪初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领导人实现了60年来第一次握手,有利于两岸共同谋求和平稳定发展机会,再造和平双赢新局面,受到万众瞩目。

设计角度:你能用史实来说明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伤”这一道理吗?(让学生通过历史上两次建立统一战线,两次合作过程中的成果和失败后的后果比较来说明,同时寄希望于再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光明灿烂的愿景。)

第三,从学科联系的角度设计。社会学科把历史(时间)、地理(空间)作为社会发展的两个坐标,使有关知识有机整合起来。但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使得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有些知识点的联系还相当紧密,如社会课地球仪知识与科学课中“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运动”等章节。对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如果能从相关学科的角度把握设计问题,启发学生,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更能使他们知识贯通。如:(1)(与自然科学课联系)比较图1中的两图,运用科学原理说一说哪一种更科学,更先进?为什么?(2)(与数学课联系)画一画根据所学知识,在图2中画出工厂、医院的位置。其中,工厂在学校的正东方600米,医院在工厂的正南方300米处。(3)(与政治学科联系)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请问整体世界最终形成是在何时?(20世纪初)

而如今,索尼、松下等电器和宝马、奔驰等高档轿车,已进入了平常百姓家,这又说明了什么?(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球经济一体化。)

3.实践中的收获

对问题化设计的思考与探究,使本人教有所获,学生学有所得。

当问题化设计成为了教师重要的备课意识,那每一次的问题化设计过程,就成为了教师备课的一次探究过程,促使了教师更多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甚至进行师生角色的换位思考,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讲授大量减少,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通过质疑问难,自主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

把问题化设计付之于课堂教学,学生能乐于作答,消除了课堂回答的胆怯心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活力,又促进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生活,走进社会,投身实践。如在讲述《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比照日本筑波新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措施,设计成“能不能对我们所处的城市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许多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观察周围,开始作一些小调查,结果写出了多篇小论文,如《切实加强住宅小区的停车管理》和《对城市广场周边环境的调查》分别在《绍兴晚报》和《今日嵊州》中刊出。

三 对问题化设计的反思

第一,对问题化设计的思考,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噱头,而是基于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一些探索,教材中知识点浩繁,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将所有知识点都进行问题化处理和设计。如对一些难题中的障碍,不妨补充适当的辅问题,把大题化小,设计成层次递进的一组系列问题,分步设问,引导过渡;而对难度较小的不妨通过“指导阅读――自我提问――组织讨论――归纳小结”予以解决。对此,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加以把握选取。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历史 常规作业 非常规作业 设计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评价观,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现”知识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观,树立和谐、平等、合作、师生共同学习、探索的新型师生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寓于完成常规作业和非常规作业中,打造历史教学中常规作业和非常规作业的设计,有利于树立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新型评价观。

1.常规作业的设计主要有预习作业、常规作业和练习、常规检测等

1.1 预习作业。

新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预习和自主学习能力。将预习成果部分书面化,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掌握。预习作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査找的知识点。即学生对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取,也可用本课板书设计,课文题目及课文小节目录分析,本课重点分析以及这节课学习哪方面的分析等来代替。

(2)回答课文中的思考题。包括导言提问、课文中的思考题、课后练习以及教师布置的预习题等(鼓励全做,也可根据能力只回答一个问题)。

(3)学生自己的疑问。要求学生在预习完成课文后,应至少有三个有关本课的疑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4)学生学习本课的体会和感想(也可在课后完成)。

(5)学生搜集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1.2 常规作业和练习。

这些练习在内容上既包括教学内容中应掌握的识记部分,又包括能力训练、方法掌握、情感与价值观、合作能力等方面;在时间上,既有课堂内容完成的,也有课后完成的;在方式上,既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又有学生合作完成的;在形式上,即有文字的、又有图画(包括地图)的;在提供上,既有课本上的,又有教师甚至学生提供的;在总量上,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学力特征的要求。

【案例1】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练习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思考与探索设计

1.选一选。

(1)秦始皇确立的中央机构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 郡守

(2)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全国流行的标准文字是( )

A.大篆 B.隶书 C. 小篆 D.古文

2. 找一找。

找一找你身边有关秦始皇的故事,想一想它与我们地区的关系。

3. 想一想。

秦始皇采取郡县制的历史影响。

4. 读一读。

读课本及“课本中的故事”之后,谈一谈你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认识。

5. 评一评。

评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

6. 演一演。

模拟秦始皇朝会的场面,围绕的问题是统一文字。

此案例中的练习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历史的体验。

【案例2】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练习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自主学习。

(1)两宋时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从〖CD#3〗流域转移到〖CD#3〗流域。

(2)随着〖CD#3〗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3)世界上最早纸币“〖CD#3〗”出现在北宋的〖CD#3〗地区。

2. 合作探究学习。

谈谈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3.活动实践。

找一找宋代哪些城市设置了市舶司?

4.自我评价

作业完成得最好可以得5个,你认为你做的可以得多少个,请用圈上。

该案例中的练习设计方便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操作性强,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 常规检测。

常规检测的内容主要是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其形式包括平时的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考试的形式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包括学生自己编制试卷)、口试、写小论文等,在试题的设置方面尽量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图文匹配,贴近学生语言和生活内容(如情景设置题)。

【案例】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开卷考试试题

(1)资料: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内地兵力空虚,在范阳发动叛乱。判军很快攻下洛阳、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地区。叛军一路烧杀抢掠,激起军民强烈反抗。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后来,安禄山被儿子杀死。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摔军平叛,又借回纥兵帮助,收复长安、洛阳。叛军曾一度投降,后来,安禄山的旧部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到763年,唐朝才打败叛军。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历史上叫作“安史之乱”。

问题:根据以上资料,请提出与本资料有关的五个问题(只提问,不回答)。

(2)资料:(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等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问题:请你在其他书籍或网上等地方(课本除外)搜集一段文字材料,来印证以上资料中关于对宋代社会文明的看法,材料请注明出处(即来源)。

在本册历史书中,你最欣赏的历史人物是谁?请说出你的理由。

请参阅课本《宋代经济分布图》,回答“如何从图中看出宋代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3)资料:“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北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之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元)许衡:《鲁斋遗书》。

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推行汉法的两个实例。

此试题以开放的形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开创性。同时,该试题对学生在提出问题、査找相关资料、识图、评价历史人物、材料阅读、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考察,既全面又典型,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非常规作业设计主要有小制作、历史类小文章、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

2.1 小制作。

学生的历史小制作包括仿古文物制作(如甲骨文、竹木简、雕版、泥活字、圣旨、奏折等)、编辑相关历史内容的手抄报、黑板报、历史题材的图画、表格、设计历史题材的软件。

2.2 历史类小文章。

学习有关历史内容的小文章包括历史小论文(如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调查报告、访问稿、读后感观后感、文摘卡、课本剧等。

2.3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上网、査阅图书、访问等)获取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实物资料)、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原则整理资料。

【案例】如笔者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时,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长爱好、完成个性化的作业:结果擅长绘画的同学,有的在故事中插入自己创作的图画;有的甚至将成语故事用连环画形式体现。在进行甲骨文的搜集时,精通网上搜索的同学利用网络下载大量的字形;有书法爱好的同学将搜集来的甲骨文书写成书法作品。这些图文并茂、神情兼备、充满个性化的作业,一改传统作业的老套、古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问题情境;历史教学;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97-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所以问题教学的关键就在于“问题”的设计,如何把枯燥无味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各种资料,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最后找到答案。

本课题立项前后的近两年教学中,我不断尝试着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发现:在好的问题情境下,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更高,思维的转动更快,也学得更轻松,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要更好。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一、问题情境设计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产生动力。有人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雇人去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十几岁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只有激起他们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去探究。而初中历史不用中考,成绩的好、差不影响升学,所以学生并不重视,笔者对所教班级(共25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244张)发现:本级49%的学生“对什么内容感兴趣就学什么”,36%的学生“自己看自己的历史书,而且大多数不是看老师正在讲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从而重视历史学科,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经过两年的实践,笔者对所教的班级进行实践后的问卷调查,发现:本级73%的学生喜欢历史这门学科,71%的学生认为“历史的内容丰富多彩,很有趣”,55%的学生认为“学历史让我更博学多才”,还有学生说喜欢历史是因为老师讲课很有趣,66%的学生开始关心成绩,这说明近两年的实验还是有收获的。

2.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历史学科讲述的是发生在几百年或几千年前帝王将相、朝代变迁的事情,学生会觉得与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联系,朝代、人物一多,很容易把事件、人物张冠李戴。平铺直述的问题也许可以让学生当堂理解,但印象不深刻,没过几天就忘了,如果把问题、事件放在学生感兴趣或一知半解的背景下,问题就变得有趣、生动多了,学生有兴趣就能主动去学,这有利于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通过课前十分钟的小测,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点掌握还是比较牢固的,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时,在没有系统复习的情况下,平均分可以排在同类学校中间。

二、问题情境设计的方法

笔者通过对本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喜欢历史故事,奇闻逸事,影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等的学生超过60%,喜欢宫廷秘史,战争等的学生超过50%,72%的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时运用多媒体画面、故事、图片、音乐或其他手段创设学习情境,52%的学生喜欢老师巧妙利用身边的生活例子进行教学,77%的学生希望老师激发兴趣后再上课。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问题情境设计的方法。

1.以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有学生说历史课最吸引人的就是历史故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人物多,情节多,故事多。每节课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但并不是说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挑一两个起到画龙点睛的故事,不但能丰富课文的内容,还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讲秦汉文化的医学时,我发现学生对神医华佗的印象较深刻,可能是平时听得较多,他们很容易把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套在华佗身上,所以在后面几个班的教学中我引入了“饺子”的故事――《医圣张仲景与饺子》。饺子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食品,但知道它来源的人却很少,这么普通常见的食品也有它悠久的历史,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都想知道个来龙去脉。听完故事后,同学们知道了饺子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最早的饺子叫“娇耳”,用面皮包裹羊肉、辣椒、祛寒药材等,做成耳朵形状,是用来治冻伤耳朵和祛寒的。因张仲景在冬至这天向人们舍药治伤,一直到大年三十,后来人们把它叫“饺耳”、“饺子”,在冬至和大年初一时吃,以纪念张仲景治愈患者的日子。这样一来,通过“饺子”,学生对张仲景的印象就深刻多了,而故事与伤冻有关,那《伤寒杂病论》也就记住是谁写的了。后来发现提到《伤寒杂病论》时,有学生第一反应不再是华佗了,却变成“那个做饺子的”,然后才想起张仲景,但至少说明学生对当时的情境印象深刻,从而记住了答案。

2.借助流行的影视、歌曲创设问题情境

流行的影视剧、漫画片、歌曲等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在看在听的过程中并不会和课文上的内容相联系,如果把这些生动、有趣、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和课文枯燥无味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会感到新奇有趣,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讲到《孝文帝的改革》时,新课引入中,我先让学生观看漫画片《花木兰》的一小节,同时结合语文课中的《木兰诗》,向学生提问:《木兰诗》中写道“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这句诗词告诉我们花木兰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从影片人物的姓名、服饰等,可以看出他们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汉族)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们把古诗词翻译错了,还是电影搞错了?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通过这一矛盾,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上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后面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我跟着讲解:《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有学者认为故事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年间,诗词告诉我们她可能是一位鲜卑族女子,一位汉化很深的鲜卑族女子。到了孝文帝时,他更是进行一系列改革,把鲜卑族完全汉化,他到底做了怎么?大家从书上找出答案来。这样,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就迎刃而解。

流行歌曲如林俊杰的《曹操》,周杰伦的《兰亭序》等在讲课时都用到,感觉还不错,学生也喜欢。在讲《民族团结》时,我把课后练习放在课前,作为课前导入,先让学生听一小节歌曲,再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听过这些歌曲,感觉都挺新鲜的,气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3.利用图片、邮票等创设问题情境

真实的照片、邮票等图片是历史的真正见证,它记录着历史最真实的一刻,是语言和文字无法代替的,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更能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记事件的时间可以说是最难的,不仅不易记住,还很容易混淆,如何让学生清楚轻易地记住呢?如问到苏联解体的时间,学生不用一分钟就可以从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1991年),但可能没到下课就把这个时间忘记了。所以,我把时间放在另一种情境下,我展出一组邮票并提问:这组邮票是苏联发行的最后一套邮票,虽然已经没有使用价值了,但却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我们称之为“关门票”,内容为苏联历史上四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这惊人的巧合象是预示着这个国家将要结束,已经要历史学家来评论它的功过了。这套邮票应该发行在哪一年?同样的答案,增加了学生不了解、又有兴趣知道的情境,我想答案在学生脑中要深刻多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4.联系现实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历史的痕迹,两者是相联系的,但历史讲述的是遥远年代的事情,对我们来讲还是陌生的,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讲,更是没有多大感触,学生感兴趣的是自己身边的事情。如果能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它们为背景,又能与课本的内容相关联,把遥远、陌生的历史知识放在真实的现实中,历史与现实就拉近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如讲到秦汉文化的宗教时,我展出本区的宗教场所――黄大仙祠的图片,并提问:这是哪里?大家去过吗?它属于哪个宗教?学生对黄大仙祠并不陌生,多数都去过,也见过祠里的道士,知道这是道教场所。“那大家知道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吗?他什么时候创办的?”学生对自己一知半解的东西总渴望了解清楚,这样,课文的内容就不难解决了。

新闻热点问题、国际时事等,穿课文中,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教师对时事的评论,对十几岁的学生来讲,很容易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所以要从正面、积极的方面评论。

5.学生自己质疑提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创新。德国的学生对中国的学生说:“你们考试的成绩很好,但你们仍在用我们的产品。”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考试模式已让我们的学生很会考试但不会有“问题”,也就失去了创新的能力。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笑话:老师让学生讨论“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美国的学生不知什么是“世界”,欧洲的学生不知什么是“短缺”,非洲的学生不知什么是“粮食”,中国的学生不知什么是“问题”。这是笑话,看了以后我们却无法开怀大笑,我们只能无奈、摇头、叹息地苦笑。我们不想追究是谁的责任,我们只想逐渐改变这样的结果。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提问的最高境界,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新课标中重视的也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发问的机会,只要不是故意扰乱课堂,不涉及社会道德等问题,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同时也鼓励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如在讲纸的发明时,问到“纸有什么用处?”学生很快就能随口答出几样,作业本,画纸,包装纸,卫生纸等等。一提到卫生纸,有学生就问:“在没有纸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擦屁股的?”问题一提出来,全班就哄堂大笑,我在维持纪律的同时也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同时鼓励大家一起解答。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60%的学生仍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就算有问题也极少问老师,基本上是没问题,所以这些学生感兴趣、看似搞笑、还谈不上质量的问题,只要肯问就是好的开始。

学生有疑问,证明他在听课的过程中有开动脑筋,这正是教师想方设法要学生做的,目前仍是有困难。

三、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

1.情境不能喧宾夺主

问题与情境是相辅相成的,问题没有情境的辅助,只会枯燥无味、黯然失色,情境失去问题也只剩下华丽的外表而没有了灵魂,但是“问题情境”中,问题仍是主角,情境是起辅助、调动作用的。情境如果过于有趣,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情境上,而忽略了问题,但如果情境过于失色,学生不仅对它不感兴趣连带对问题也没有兴趣思考了。

如在讲《赤壁之战》时,我把历史剧《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播放出来,但从学生的表情和眼神中看出,他们并不感兴趣。所以在别的班我换上了正在热播的动画片《Q版三国》,但学生的兴趣却过了头,大部分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影片超现代的台词和夸张的人物表情中,把真正的问题忽略掉。几次尝试以后,我觉得过于成人化、严肃的题材不能用,学生不感兴趣,“情境”没有色彩,会使“问题”更加灰暗,调动不了学生的情绪,更谈不上要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太感兴趣的题材也不能用,他们会把目光完全放在“情境”上,而忽略了“问题”,同样达不到探究问题的作用。

2.情境要生动有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绪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问题的设计要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问题本身是单调、枯燥的,但它的背景可以丰富多彩。同样的答案,把问题放在另一种情境下,换一种问法,问题就显得动感多了,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有趣多了,也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起到“主体”的作用。哪些情境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情境是学生不感兴趣的,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

如在讲《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的神舟号的成就时,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已较熟悉,平铺直述已经没有意义了,我投影出“中国的飞天梦想”:远古传说:嫦娥奔月――古代:万户飞天――1970年:人造卫星――1999年: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一人一天――2005年:“神舟六号”两人多天――2008年:“神舟七号”太空行走。这条线中“万户飞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听过,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从传说到现实,从古代到现代,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中华民族骄傲,为中国骄傲,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这样即达到教学的知识目标又达到教学的情感目标,学生又喜欢。

3.问题难度要适中

直板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明,但不感兴趣,有趣、新奇的问题学生才感兴趣,但不能太难,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度”,把答案设计得就象树上的果实,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整个问题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到新鲜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太容易得到的“果实”没有挑战性,也起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太远的“果实”学生无从下手,也失去思考的兴趣,只有努力“跳一跳”得到的“果实”,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引发思考的兴趣。但问题的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师认为很容易的题目,学生不一定这样认为。如一次测验,有一题题目为《东方红》的一小段歌词,问题问:《东方红》时歌唱谁的?我以为100%的学生都会答,100%的学生都会答对,结果出乎以外,竟然有学生答是邓小平,虽然只是几个学生,这一单元也是在讲改革开放,但也没可能审题不清到这样,证明他们是真的不知道。所以有些“问题”的设计要满足所有的学生,让那个别的学生也有答对的机会,也有得到肯定的机会。

以上是我近两年开展课题以来的一点体会。初中的历史仍以趣味性为主,书中的知识点很多都只是点到即止,并不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理论知识。中国有约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居世界第三位,但地理学科是“副科”,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世界文明古国著称,但历史学科是“副科”。“副科”的成绩与升学无关,这样的地位确实与实事相距甚远,这样的地位不但学生、家长不重视,学校也一样不重视。既然学生把它当做兴趣课来上,那我们何不将错就错,在没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感兴趣的也许会学得更好。近两年的实践,确实让我有这样的感觉,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喜欢,课后在没有狂抓猛背的情况下,成绩也不会很差,这也肯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雒启坤主编。中学历史创新教法――教学情景创设[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2]刘宗华,孙恭恂。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9

初中历史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注重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进行好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精心设计初中历史的教学呢?笔者浅谈如下几点,以飨读者:

一、加强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的教学设计策略

1、注重撰写好专题教学设计

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通过对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供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客观的认识,既可作为学生学习前的探究学习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教师拟定一个知识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标准,应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概括的份量,有利于教学评价,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注重历史课堂过程方法的设计

《历史课程标准》对过程与方法强调为: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等。这种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要大胆提倡探究式学习,要把历史课堂准备成有活生生感知材料的专题课,注重学习自身收集材料,注重学生探讨而并非以前的“硬灌死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身实践和合作探究中体会出历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学方法需要改革,首先要重视历史课堂教学的全面和谐的智能发展,把“再现型”的教学方法改革为“创造型”的教学方法,要做到“教无定法”(即具体灵活运用各种教法、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具、多媒体课件等等),承认和运用教学规律上的“教学有法”,让各种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风格都能相尊相竟。让学生在多种“教法”中成长,是每个历史教师在备课中要侧重考虑的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的设计

学习是为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知识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因而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要求,结合学习相关信息,如历史教学考查评价最新成果、新观点,对该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叙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能力训练的提高,一般采用教师对历史现象提炼出的问题,或由学生自行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或通过其他途径取得的历史问题等,也可以根据各种不同情况设计其他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与课程相关内容为中心,适当综合各相关的内容,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内容。运用能力训练应有一定层次的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材料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并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4、注重教学反馈设计

(1)反思一般性的教学问题,反思相对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必要,应用方式是否恰当,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认知深度,高质量的实现了课程目标。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反思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