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优秀8篇)正文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优秀8篇)》

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优秀8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板书设计 : 篇1

篇二:看 云 识 天 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注重观察事物的条理性(条分缕析)

2、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

3、强调留心观察的重要性(时时处处)

二、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云的名称

四、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普文。学生经常看得多,但仔细观察研究少。设想应用多媒体手段,

通过学生的阅读、研讨和教师的释疑解惑,来实现教学目标 。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㈠、            导入  新课

1、请一同学判断当天的天气,根据什么?

2、从天气引伸到云彩,那么,如何根据云彩来判断天气呢?

3、出示有关云彩的课件,看云识天气

㈡、            课题探究

——云和天气、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看云和识天气

㈢、            感知课文

1、天上的云是怎样的呢?

姿态万千(形态)变化无穷(特征)

2、描绘云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天上挂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标志”

3、讨论:此段的结构形式怎样?中心句是哪一句?

总——分——总最后一句

4、本段说明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

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用词非常准确

5、学生仿说

天上的月亮像……像……像……

6、“招牌”昭示的是什么?或者“标志”了什么?

薄云——晴朗

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

7、具体讨论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特征

云的种类

云 的 形 状

位置

天 气 情 况

卷云

像羽毛 绫纱

最高

阳光透过 晴朗

卷积云

粼波

很高

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棉花团

2000米

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羊群

2000米

云块间露出天空晴

特征

云的种类

云 的 形 状

位置

天 气 情 况

卷层云

白色绸幕

将转阴

高层云

毛玻璃

将要下雨或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更低

马上就下暴雨

讨论:

8、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八种云的?

一是云的形状,二是云的位置

9、看这八种云,识别的天气是怎样的呢?从中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位置越高的云预示天气越晴朗,位置越低的云预示天气越将下雨

10、这部分的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A、贴切的比喻

B、拟人的手法

C、描写的语句

11、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情况

光名

产 生 和 分 布 情 况

光彩

天 气 征 兆

讨论:

12、这一部分的语言生动形象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13、朗读最后一段,概括主要意思

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14、全文的结构是如何的?

总——分——总

15、小结

课文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方式

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16、作业

收集民间有关天气的谚语

板书设计

看云可以识天气         云就是天气的“招牌”                总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轻 高 薄(晴)

看                  形态      卷层云 高层云

云  怎样看云识天气            雨层云 积雨云——低 厚 密(雨 雪)分

天                  光彩:   晕   华    虹   霞

目的方法局限性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3

一、文本分析

1、《看云识天气》选自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2、内容:通过对云的姿态和光彩方面的变化的认识来识别天气。

3、特点:①说明对象明确,从云的姿态和光彩方面来识别天气。

Eg: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说明顺序清晰,用了不典型的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Eg: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③说明方法得当,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说明方法用得恰到好处。

Eg: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④说明语言准确、严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Eg: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知识或技能:

① 能够确定明确的说明对象。

② 能够结合说明对象确定说明顺序。

③ 能够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④ 能够使用科学、准确的说明文语言进行叙述。

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

认识上: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情感上:对云的姿态或光彩发生变化时的情态有一定的体会。

技能上:对于各种说明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诵读涵咏法、入情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2)能阐述本文的说明顺序。

(3)能分析本文的说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研习和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感情的过程中运用诵读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能分析本文的说明语言。

(三)教学难点

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过程设计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经典课文《看云识天气》。准备采用自主概括的学习方法,让各位自主阅读课文,自主概括相关内容,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各位阅读课文的精细度和概括内容的精准度了。

(设计意图:介绍学习方法,导入对本课的学习。)

(二)快速默读课文

每人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课标要求初中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本文共1452个字符,3分钟之内读完。读完后给每段话标上序号,全文共7段。

(设计意图:加快学生的默读速度,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三)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

从文体角度看,这篇课文属于什么文章?

让学生明确这是“说明文”。教材编者并没有把这篇课文放在专门的说明文单元里,可能想淡化文体。但从这几年实施的情况看,淡化文体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还是要从说明文的角度来学习此文。

作为说明文,哪些方面需要学习?学习顺序如何安排较为合理?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人动笔,写下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促进认识的深化;说明文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适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来阐述介绍的一种文体;因此说明文有四个方面需要学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学习一篇文章,先学习它写了什么,再学习它怎么写的;因此说明文的学习顺序一般是先学习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的对象(内容);再学习它是怎么说明的,包括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语言。因此安排在第一位的是说明的对象,另外三个的顺序没有定数,但从宏观到微观的安排比较合适: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设置以上环节,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说明文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或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说明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

以下按四个方面来预先设计。课堂实施时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做些调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站在自己学的角度来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顺序,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

(四)一概括说明对象

学生自主概括前,教师先引导,主动介绍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请每人概括说明的对象;概括要经历从粗略到细致的过程,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两句话概括,最后用多句话概括;概括时尽可能借助文中的原话——或抄录完整的句子,或截取关键的词语,没有现成的才自己编写;概括要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以下分步概括,每步都有时间规定。

第一步,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一起开口说。时间半分钟即可,比较简单,也不用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标题的原话“看云识天气”。

最后让做错的学生举手,并主动说说做错的原因,然后教师给予指点和鼓励,让他们跟上来,并培养先关注标题的好习惯。

第二步,用两句话概括。

学生先独立完成,每人动笔写,时间2分钟左右;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步有较大的难度,需要在相互交流中相互评判,看看是否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最高一级“全面”,边评判边调整完善,形成本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照“全面”的要求去评判。

最后教师也介绍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生的学习:课文有关键词可以截取,一个是第一段的“(云的)姿态”,另一个是第6段的“(云的)光彩”,把这两个词分别代入标题语“看云识天气”,就成了两句话: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

最后让做错的学生举手,估计会错超第二段的原话“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其实这句话只是就云的“姿态”来说的,无法把第6段的云的“光彩”归纳进来。之后让他们主动说说原因,然后教师给予鼓励,更给予提醒:做题不能只凭感觉,要记住三个词:简洁、准确、全面。

第三步,用多句话概括。

先问学生:本文是不是可以继续概括,把云的“姿态”和“光彩”的各种名称再具体化?(容易达成共识。)云的名称比较多,如果继续用文字来概括,会比较繁杂,需要换一种更简洁更直观的方式来概括,这种方式是什么?(表格。估计有些学生不会想到。)继续问:表格应该怎么设计?分几列?分几行?每列的上端各写上什么文字?每行的左端又该写上什么文字?(不难达成共识:分两列,分13行。两列中,左列上端写上“云的名称”,右列上端写上“天气的特征”。13行中,第2行开始,左端依次写上云的名称: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晕、华、虹、霞。)

教师用多媒体亮出具体表格,让学生边浏览课文,边找出相应的词语,对着表格,用眼睛来填,边填边一起开口说,训练快速阅读和概括的能力。

表格此处略去,要填入的内容依次如下:晴朗、晴朗、晴朗、晴朗、天气转阴、将要下雨或下雪、雨或雪降临、下暴雨或下冰雹或起龙卷风、“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由小变大,天气转好;由大变小,转为阴雨”、“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设计意图:通过非指示性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本文说明对象的能力。)

(五)二概括说明顺序

学生自主概括前,教师先引导,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先请每个人概括说明的顺序;说明顺序可以分为三大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说明,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由表及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顺序来说明,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从主到次、从总到分、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等顺序来说明。对照上面三种说明顺序,本文属于哪一种?(让每人随口说说。估计他们会比较为难。但肯定会排除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对照之后我们会发现,本文不属于时间顺序,也不属于空间顺序;但属于什么逻辑顺序,似乎不容易说清楚;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来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把课文内在的逻辑顺序概括得更清晰:先给每段编上序号(共7段),然后以浏览的方式再读课文,边浏览边概括出各段之间的关系,最后参照下面的示例,在备用纸上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标示出来;时间2分钟左右。

示例: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每个小组长整合出本组的最佳答案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概括,与学生分享,并促进共识的形成(如果学生说到位了 …就说说概括的依据和方法):课文第①段至⑤段写的是云的“姿态”,第⑥段写的是云的“光彩”,第⑦段是总说,因此可以这样概括: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深入一步,让学生创新完善:看着标示图,我们会觉得这篇文章的结构框架不太好看,不太完美,不是典型的总分总的模式,那就请每人手动加上一些段落,使之成为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本组的基本共识;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案(已经说到位就说方法)——

在第1段前面加上一个总说的段落即可,把云的“姿态”和云的“光彩”都写进去,比如这样写:“看云识天气,可以通过看云的姿态和光彩两方面进行。”如果觉得原文第6段与原文第1段不太协调,还可以在第6段前面加上和第1段一样的写法:“天上的云,也是光彩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有的像……”

(设计意图:通过非指示性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本文说明顺序的能力。)

(六)三概括说明方法

学生自主概括前,教师先引导,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请每人概括说明的方法;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打比方、引用等;请“对号入座”,说说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引用一些句子具体说说,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说给同桌听,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细化深化每个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介绍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生的学习(根据需要随机取舍)——

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三种:打比方、分类别、引用。“打比方”集中出现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分类别”集中在主体部分,把云的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分别说明;表达效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表达效果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且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深入一步,让学生创新运用:本文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说明方法是比喻,课文第一段说:“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我们也仿照着造一个排比形式的比喻句,看看能不能一口气用上三四个喻体,题目是:“河对岸的霓虹灯亮了,远远望去,……”喻体用词语或短句即可,比喻要贴切,意境要优美;写在备用纸上;时间2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然后每个小组推举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

估计许多同学答得不太顺利。教师可顺势引导:“书到用时方恨少”,做得不顺利,说明自己的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语文是读出来的,要多读课文,多读课外书,多积累语言;语文学习成功的基本标志就是能运用语言,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解答,如学生有更好的随时替换上去——

词语形式的:像彩带,像珠帘,像游龙,像飞梭。

短句形式的:像闪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带,像天宫的彩桥。

(设计意图:通过非指示性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本文说明方法的能力。)

(七)四概括说明语言

学生自主概括前,教师先引导,主动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现在请每人概括说明的语言;说明文经常在一句话里加入修饰性的词语,或者在一段话里加入补充性的句子;请自主找出这两类例子,细细体会,并用词语准确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说给同桌听,相互交流,相互完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学生举过的例子可再强调也可避开)——

在句中加入一些词语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第4段中有“渐渐”、“慢慢地”、“往往”,第6段中有“大多”、“可能”、“常”,第7段中有“重要”、“反复”。这些词如果删去,意思就有差异了。

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比如第7段最后两句:“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如果删去这两句,就片面夸大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

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严密。

(设计意图:通过非指示性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概括本文说明语言的能力。)

(八)自由式补充学习

在前面统一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让每人个性化地补充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研习,或就自己有疑问的问题自由探究,或就自己有想法的话题自由阐述,让学生的心灵和智慧姹紫嫣红地自由绽放。时间机动。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个性化地补充学习。)

(九)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每人独立过关后,先在小组内相互检测,然后由教师现场检测。

再聚焦优美的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则熟读成诵,生成积累。说明文中的妙语佳句,主要是实用类的简洁的事理说明,但也有文学类的细腻的感性描写,本文两类语言都有。要求每人先选择两类语言中的妙语佳句各三句,现场背诵,并现场展示。

最后全班齐读最后一段,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十)总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用两句话,第一句总结学习内容,第二句总结学习方法。先每人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以形成基本共识。时间2分钟左右。

最后教师也说说,深化学生的学习共识: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看云识天气,具体来说是看云的姿态和光彩识天气。说明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和自主概括:边阅读边概括,先概括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的对象;再概括它怎样说明,即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明确说明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学习说明文。)

(十一)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向各位推荐两类文章,一是天气预报的科普文章,各位课自主上网查找阅读;二是意大利科学家、画家、音乐家达?芬奇写的《水》(选自艾玛?阿?里斯特编《莱奥纳多 达。芬奇笔记》),郑福洁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后者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加深理解,增加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过程设计】

1、知识目标:

⑴ 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⑵ 理解作者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2、能力目标:

⑴ 理清本文写作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⑵ 复习巩固比喻修辞,并在写作中运用比喻修辞。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创新目标

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确定五点】

1、重点:理解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理解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

2、难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创新点:通过学习本文,联系自身的知识,写一篇看(观察)XX识天气。

4、素养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

5、空白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

【教学法】

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理解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班级气象员报告昨天当天气象观察情况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草船借箭》

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请你们说说生活中哪些自然现象能预示天气变化?

刘剑:观察日记《泥鳅与天气》

四、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字和拼写有错

鱼粼 丝丝缕缕 lǔ 迷漫 日晕 yǖn

点辍 一霎 sà 间 轻盈 yín

五、知识大比拼

六、填写三张表格(竞赛结束后再把表格发给学生,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快最准)

七、同学们互相质疑、释疑

项目:今日我当小老师(每小组一天一位)

接着请小老师提问,可指名哪位同学来回答,最后将请同学们评出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最佳?哪位同学回答最有创新?

要求:同学们可就文章的语言如词语的运用,修辞、文章的写作特点、文章的结构等方面提问。

这一部分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以攻破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八、学生小结

九、研究性作业

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内,班级小气象员每天抽个时间,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发布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5

创意说明:重点在指导学生阅读科普文的方法上,怎样通过速读抓中心、精读抓重点,研读质疑解难,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一、导入课题

多媒体大屏幕出示不同类型的云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由此导入课题。

二、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抓住关键句来回答,即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三、精读第二部分,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包括:云的种类,云的形状、位置,预示天气等。

三、研读第一部分

1.这段文字的语言有何特征?试作具体分析。

明确: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体会说明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2.仿照“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句式造句。

3.读背第一段。

四、合作探究

学完本课,我们知道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也知道了留心处处皆学问的道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就能有所发现,有所积累。现在,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将自己所积累的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用“看……识……”的形式概括出来,越多越好。

五、布置作业

1.在小字本上抄写本课所积累的词语。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分说云的形态、光彩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分类说明) [分 篇6

1、形态:经验:(高、轻、薄) 往往 晴;(先总后分)

(低、厚、密) 常常 阴。

2、光彩:晕、华、虹、霞

三、概述的意义和局限性。 [总] {本质}

语言生动 用词准确 条理清楚

通俗形象 科学性强 层次分明

(比喻、拟人、排比 (一般、可能、渐渐等)

对比、引用;谚语) 幻灯片内容: (一)云的形状与天气关系

云 类 形状 特征 天气

卷 云: 轻 晴

卷积云: 高

积 云: 薄 朗

高积云:

卷层云: 低 阴

高层云: 厚

雨层云: 雨

积雨云: 密 雪

(二)、云的光彩同天气关系 (略)

板书设计 :

看 云 识 天 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 低、密、厚 (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篇7

知识与技能:

1)、感知课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的知识,积累一些民间谚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思路清晰,层次清晰的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说明。

3)朗读课文,赏析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积累语言。

4)逐步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总---分---总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启发式谈话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自觉地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

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学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

难点:

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用视频导入新课。

1、播放天气预报视频,学生观察思考:天气和什么因素有关?

生答。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云和天气的关系。

2)感悟本文的语言美,品析运用比喻的好处。

3)学会留心观察,自觉地探索未知世界。

二、检查预习成果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峰峦 ( ) 匀( )称 ( ) 弥( )漫

一 霎( )时

líng( )纱 lǒng( )罩 日yùn( )

yàn( )语 qīng ( )刻

三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课文有一句话告诉我们怎样看云识天气?

学生在课文中画出来,并齐读。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各有怎样的特点,预示着怎样的天气?完成表格。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展示预习成果。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8

一、结构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语文教案-看云识天气。

第一部分(开头),总说云的形态变化,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小节),讲怎样看云识天气,是课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结尾),说明观测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二、语言特点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基本要求。如课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自然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这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别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

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这里有一个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也就是说,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才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

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这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发展过程以及内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向人们介绍知识。因此,说明文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才能给人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结尾指出:“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限度”,与此同时,又指出“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就严密地照应到前文多处使用的“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作了限制,起到了准确表达的作用。很好地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