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的教学论文【最新20篇】》
在我们的生活中,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
内容导航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 1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论文 2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 3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的教学论文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7心理健康的论文 8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 9心理健康的论文 10心理健康教育课论文2600字 11历史教育论文参考 12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 1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5心理健康的论文 16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 17心理健康的论文 1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9心理健康的论文 20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 1
关键词:
物质;精神;代沟;真爱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
2、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吴红骏,赵洁,《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改革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2000年
[2]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论文 2
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论文
一、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作为中专教师,不仅仅要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更重要的还要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水平,能够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心理规律,总结学生的各种心理表现,在完善的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人格。中专教师不仅要解答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的疑问,帮助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取得成绩,还要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各种心理状态,寻找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中专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着各种复杂的情况,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与同学、父母、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就会出现焦虑症、恐惧症等问题。教师只有掌握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正确运用到教学和生活中去,恰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就能够担当起中专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正确进行中专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正确引导学生学习
大部分中专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学习缺乏兴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中专学生在课上学生的时候不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而导致中专生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课上就要恰当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习。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教育心态,用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教学态度去引导学生,去感染学生;其次就是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面下功夫,例如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赛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相互比拼中获得知识,等等。
(二)课下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培养良好师生关系
当前大部分中专学生由于正处于叛逆期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与老师、同学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情况,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教师要了解并且理解中专学生的现实情况,他们独自出来读书,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叛逆的性格与同样具有叛逆性格的同学很难相处,这就使得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所以,教师在了解到学生这种现实情况之后,要及时与学生尽快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存在的现实困难,认真细心的倾听学生遇到的各种烦恼和问题,然后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走上正确的学习生活道路,取得学生的信任,进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学生不断建立自信,逐步培养自身乐观、健康、向上的性格,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 3
一、重活动:形式活泼贴近学生心理
如果我们说心理辅导和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点”,通过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主“线”的话,那么通过开展丰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心理文化就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其特点是工作繁琐,全程贯穿,丰富多彩,贴近实际。笔者结合实践,总结了依托各层次高校学生心理骨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具体举措为:
(一)创新常规活动指导人
常规活动包括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现场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普查回访、新生适应活动、心理健康报纸等。常规活动多,并且多半是带有指导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但是这些指导要真正走入高校学生的心里,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必须在内容的选取和活动形式的设计上下功夫。学生有学生的心理特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举办特色活动塑造人
体验激发情感,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特色活动包括心理行为训练、心理素质大比拼、职业心理应激干预训练等。比如通过设置一些工作要求的训练情境和内容,让参加训练的学生在特定情境训练中体验心理上的变化。在训练的过程中和结束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认知上的调适。通过反复训练使受训者养成良好的认知模式和行为应对模式。最终积淀成工作必需的基础心理素质。
(三)依托节日活动感染人
依托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心理活动。这些活动既有节日的气氛,又有心灵的触动,开展的好可以达到一定的心理辅导作用,比单纯的认知疗法有效果,活动效果很好。
(四)鼓励交流活动熏陶人
交流活动包括心理沙龙、心理主题班会等,交流活动应该因地制宜,紧跟时代特点,话当下心情,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如新生适应为主题的“以老带新,愉快生活”活动,还有“女生当自强”,“女生身心健康”交流活动等等。交流活动主要是围绕同学之间的碰撞,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这些话题的引领往往能够使他们在同辈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思想的共鸣,从而能够整合和审视自己的视角,然后踏着成长的阶梯曲折前进。这些成长都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但是是坚实有力量的。
二、抓队伍:站在高人的肩膀上依靠高校学生
拥有一支高水平、专业化、数量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相关部门都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现状都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2(]P.8-9)在负责心理咨询中心工作的老师看来,专门开展心理工作,全处开展心理工作,吸取师生智慧开展心理工作,是目前形势下做好心理工作的关键。长期以来,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与一批有思想高度、有理论功底、有专业素养,真正服务学生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师生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守卫安全稳定这层底线。心理中心人手少,成员除了心理日常工作,同时还承担授课任务,有的同时还是辅导员。要完成日常工作和很多活动几乎是不可能,专职教师更多是发挥统筹作用,宏观指导和规划设想。
(一)依靠兼职教师发挥专业作用
心理咨询室需要每天安排心理老师值班;心理回访的高校学生多达几百人;心理骨干素质拓展活动需要多组教师带队等等,这些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一个学校其它部门心理学教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大力支持。
(二)依靠辅导员队伍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管理人员实行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辅导员这支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力军。这是因为:一是这支队伍从事学生管理多年,洞悉学生心理,经验型基础良好,可塑性强,对他们加以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就可以向科学型迈进一大步。二是这支队伍与学生朝夕相处,没有哪支队伍比他们更能第一时间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支持学生,所以他们让我们依靠。
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的教学论文 4
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的教学论文
1.历史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课堂是老师教育学生的主要场所,老师不仅要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历史学科是记录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门学科,中职历史课程主要是介绍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这对塑造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表现在:
①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
②历史学科具有交融性。历史学科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可能会涉及语文、地理、政治等多门学科。
2.历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引导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中考的失意或许是这些懵懵懂懂的孩子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挫折点,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正视挫折与困难,让学生懂得越挫越勇,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在课堂上,可以结合一些历史名人面对困难不低头的案例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羞辱与痛苦之后,仍然坚持创作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著作《史记》,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雪芹在家道中落、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写出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奥斯特洛夫斯基更是在瘫痪在床、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口述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后来无数面对困难、处在迷茫时的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人生道路遇到挫折困难在所难免,但是必须要正确面对,中学生正处在青春的迷茫时期,历史学科的经典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
(2)加强学生自信自强的培养。很多中学生面对中考的失意显得有些自卑,很多同学都把职业学校看做是差生的集合,给其心理上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自信是成功的前提,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可以穿插一些自信自强的例子。
(3)塑造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历史这一门学科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通过课堂教学可以让同学们真正学习到伟大劳动人民是如何推翻封建社会获得自由,如何抗击外来侵略保护家园,感受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爱国热情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学生们继续保持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并努力发扬光大。在历史课堂授课时,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以及电影播放、照片回顾等方式,加强对中职学生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我国国情,从而可以激起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的激情。
(4)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的职业态度。中职学生大多数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在就业时,有很多隐形的东西来考量你的品质和能力。善良、诚信、担当、合作等都是一个人在参与社会竞争时所需要的基本品质。中职学生如何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课本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敬业态度。商鞅“徙木立信”,变法成功,国势强盛;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言而无信,自取灭亡;铁人王进喜爱岗敬业,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互相联系,可以为学生在未来职业道路指明方向。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老师要承担起学科育人重任,不断挖掘历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同时关系着社会安定与国家发展,高校师生应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心理学是现阶段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86-02
大学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青少年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以预防为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暗示作用和正面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具有学习能力强、健康向上的特点。然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两类。据调查分析可知,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已经成了导致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严重的是,大学生患心理健康疾病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偏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如压力、困境)的影响,不利于自身的良好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与人才质量的提高。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高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并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各高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对高校的具体教育工作予以指导,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其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各高校深入贯彻上级精神,进一步改善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在日常教育中积累经验,为提升教育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其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心理教育工作开发了大量科学的心理测试软件,能更好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更及时的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分析
1、積极心理学的涵义
积极心理学是由前美国心理学研究者赛里格曼提出的,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打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窗口。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受积极心理力量和消极心理力量的共同影响。前者给予人积极向上的驱动力,而后者却恰恰相反,阻碍了人的前进脚步。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力量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取决于人的主观偏好,也就是说生活态度决定了心理健康程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优良品质和积极力量,促使其激发自身潜力,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形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教育工作中忽视了挖掘学生的潜能,未将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心理学教育逐渐形成了培� (2)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利用其新颖的理论引导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3)指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归属感与责任感,确保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缺失
尽管已经加强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教育目标缺失便是其中的重要问题。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导向式为主,缺少有效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没有实现预防教育为主的重要目标。解决心理问题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免为未来发展埋下安全隐患,但该目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只在问题出现后寻找解决措施,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心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2、教学手段陈旧
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灌输为主,不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陈旧,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程效果较差。另外,高校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无法实现团体辅导、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育对象个体化
我国很多高校都以消极心理学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论,导致教育工作者将教学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身上,忽视了正常的学生群体。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大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和矫正方法,全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造成不良后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为上门咨询的学生答疑解惑,并强制干预心理疾病严重的同学,然而该种工作范围主要涉及个别学生,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育对象个体化。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信念,不利于大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endprint
4、教育方式医学化
我国高校在长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果,大学生心理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全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及时寻找有效地解决措施。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知识宣传一般以心理问题为主,主要作用是传播渲染消极的心理体验,通过矫治性的方法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干预。但在当前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这种教育方式尽管能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无法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发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地发挥。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正确,其观念较为陈旧保守。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可知,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还不够完善,无法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存在心理问题很丢人,羞于启齿不敢医治,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的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有强烈心理咨询愿望的大学生可能不敢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2、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心理学理论基础较差的问题。为了降低这一问题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引进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是困扰我国心理学者的关键问题,缺乏理论指导,很多研究工作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在消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工作人员应不断探索积极心理学,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开辟新视角,促进该工作的良好发展。
3、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力度不够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方式,但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理论研究方面的本土化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过于依赖引进的西方理论,没有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改良。西方理论是在西方国家的实际国情中发展起来的,可能只适应某一特定时期与特定人群,一味地照搬照抄只会加重问题。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乏系统有特色的理论体系指导工作顺利进行。
五、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视角下应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重视学生在课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心理体验,全方位、多角度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理念作为指导理论,加强对大学生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等方面品质的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涉及众多方面,主要包括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优良个性心理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严格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划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利用发展性课程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积极人格,尽可能的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与积极品质。预防性课程也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尽早发现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见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时咨询调整,避免影响自身的健康生活。
2、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被动的教育身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不稳定,影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完成学习。面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教师应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通过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给出最正确的指导意见。
3、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应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首先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内讲授体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有意义的心理教育课程。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活动体系,通过心理沙龙、心理电影等活动在在校园内营造关心心理健康的氛围。再次需要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体系,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危机排查等手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体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升该项工作的质量。
4、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应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闪光点与发展潜能,教育工作者应格外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潜能,避免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心理疾病。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扩大范围,一方面为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应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让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更加健康的发展。高校的心健康教育工作应全面发展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全力激发其内在潜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希望,帮助其树立信心,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能提高其心理免疫力、抵抗力和心理韧性,显著降低了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优化积极教育环境
优化积极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积极的教育环境是由和谐的家庭、高效能的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组成的,能够给予大学生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是建构积极个性品质的核心力量。高校应联合家庭与社会力量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助力。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及其家长进行积极心理教育的知识宣传,社会也应予以当代学生关心与爱护,留出一定的自由空间,三方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应构建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促进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六、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社会、学校、个人都具有深远影响。教育工作者将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调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心理健康实施体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优化积极教育环境等措施加以解决,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变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5):32-33.
[2]刘雯洁。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界,2016,(15):112-112.
[3]汤静,汤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微探[J]。蚌埠学院学报,2016,5(3):145-14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6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对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一门不可或缺的课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有了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全能型人才是我国各大高校面临的首要难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健康心理,那么全面发展即是空谈。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之处
1、教学目标忽视发展性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课程是以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没有与发展性目标进行良好结合。一般来说,高校从预防心理问题、普及心理知识、治疗心理疾病三个不同等级入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也分成了三个级别: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是针对全体学生开展的,主要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二级目标是以普及心理问题为主,教师通过对学校普遍心理问题的调查,面向全体学生予以针对性教育与辅导,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三级目标是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通常是二级目标,即以问题导向为主,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而忽略了发展性目标,也就是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起到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的作用,不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等思想品质的培养。
2、教学手段单一
据调查,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理论教育的形式,并没有创设一些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即缺乏体验式教育的引入。心理教育本来就与其他专业课不同,不是记住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心理问题的,该课程应该着重于学生真实的体验。而单纯的理论教学使课堂毫无生气,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导致不能发挥应有的心理教育效果。
3、课程设置有待优化
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是选修课或者是活动课程。部分学校有心理专业,开设的心理课程也相对较多,但是很多内容都很深奥,对于非心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加上部分教学内容没有逻辑性,知识层次混乱,导致课程教学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方法
1、教学方法多元化
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教师起辅导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使其更好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将游戏教学、情景教学、心理测试、影片分析等环节加入课堂,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应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为了提高心理学教学质量,应该将书本教学与课外知识挂钩,教师应该在课堂之余,多组织学生参与专题讲座和社团活动,并与课堂内容相融合,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
3、将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外,还应教会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复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自我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4、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后评价,不仅包括心理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课程目标的实现。很多学校都是用分数评价教学效果,这是不全面的,并不能反映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采用作品分析、行为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通常自我认识不足,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我国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只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学生课后反思相结合,并进行有效的课后评价,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元洪,孔庆娜。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134-136.
[2]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151-15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7
摘要: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因心理原因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探求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健康教育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加快,大学生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慢,未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因此,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现状分析,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一个月前,我们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三种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生心理联系密切的量表对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的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调查。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低于正常群体水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方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健康如果出现问题,那么他在其他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可见如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愈发严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六点。
1、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2、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3、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
4、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5、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6、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
大学生的心理困原因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才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频出现,并且人数越来越呈上升趋势
四、大学生健康教育措施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在社交活动中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2、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训练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有效渠道。心理训练应不拘一格,可以通过组织辩论、演讲、郊游、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根据具体对象,充分运用放松、暗示、音乐、表象、心理剧、模拟与模仿等心理学技术与方法,结合其他辅助手段、设施,设计特定的情景,使参与者在其中积极活动,最终达到改变其心理面貌养成预期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伟。《善待心灵》[M]。地震出版社,2006.143-147.
[2]文柯。《心理学改变生活》[M]。北京:世界出版社,2006.229-243.
[3]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4-170.
心理健康的论文 8
《浅谈加强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实际中重视纯政治理论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重文化考试分数,轻心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进入社会的承受力、适应力差,不善交际,自律自制性弱,难以经受客观社会的挑战和考验。学生的心灵是稚嫩的,脆弱的,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承受能力也远远不及成人。近年来学生自杀、出走的事件屡见报导正是一个信号,证明了在校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已达到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因此,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中职学生是我国高中学生中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因为中考的失利,他们在父母、老师的心目中不是读书的材料,被划入了另类。虽然没有了学习的压力,但仍然存在种种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习焦虑问题。
虽然没有普通高中学生那样的学习压力,但厌学仍然是目前中职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压力、学习期望带来的苦闷和学习动力缺乏带来的疲软造成他们心理上有问题。我们需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如果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我们将背负更多的负疚感。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部分中职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在家里,父母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住行,而对子女的思想变化、心理状况以及成长中所遇到的人生困惑等则少有关心,相互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导致一些家长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当老师与其交流的时候,往往表示诧异甚至对教师的不满。另外,家庭关系不和,对学生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灵伤害。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关系不和,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我们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其所好,只讲好的,不说问题;也不能不顾家庭特点,一味否定学生。对于心理过偏激的学生,我们更有必要与其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取得他们对我们的理解、支持与认可,并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对学生培养的目标。
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我们还必须把日益增多的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而不是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
1、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是师生认识情感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晶。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心爱护不仅包含了诚挚的情感,也注入了对事业的追求并期望成功的精神要素。学生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者,教师的劳动成果中也凝聚着学生的目标、理想、信念等主观因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__,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
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2、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师生关系是学校里面的一种重要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这种关系也会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事情,这其实是比单纯的成绩更重要。这就决定了我们研究师生关系在现阶段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我们知道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而不够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会在一定程度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给孩子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了更大地发挥孩子间合作学习的效能,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竞争方法。如表扬激励法、小组得分制、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并把小组合作中的成果具体量化,进行评比,给予公布。为合作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 9
一、在职业女性中作为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一些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群中存在着较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身心疲惫:90%以上的被调查者感到身心疲惫,特殊的职业环境造成的高紧张度、高风险度、高责任度无疑是其主要成因。众所周知,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点,不仅在岗时要保持高度紧张,而且下班后也不得不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如术前要考虑病人的手术方案和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补救措施,术后要牵挂病人的反应和并发症,每天数十种几百片药物的查对,终年无定时的紧急情况召唤,睡眠质量差,常年没有完全的精神放松,是导致医护人员心身交瘁的主要原因。
压抑感:医护人员常年工作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护理人员常年目睹的是血、尿、粪、脓,耳闻的是呻吟、哭诉,每日交往的人群是心理和生理双重受损的病人,这种特殊的职业工作环境和不良情景因素的长期刺激,成为威胁医护人员心身健康的潜在的危险因素。
强迫倾向:从心理卫生角度看“强迫症”是一种疾病状态,但由于医护人员的职业责任“人命关天”的理念,操作规程的“强制性”特点,专业“查对”制度的严格性,使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强迫观念,以至“强迫倾向”在部分医务人员中有所表现。
第一、有积极向上的心境。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表现在对事业、生活充满信心、情趣,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兢兢业业工作,并由此产生责任心、成就感、荣誉感,基本上没有心理障碍,在繁忙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中能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第二、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自信而谦虚谨慎,宽容大度,举贤任能,对别人的成功不存嫉妒之心,能和别人分享快乐,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合作精神,有正义感和献身精神,不具有性格上的缺陷。如美容问题的争议。"� 有为达到目标不懈努力的心态,有恒心,在逆境中坚持进取。人的心理行为的基本过程是由需要引起动机,形成紧张感,又引起行动,导致满足或挫折。当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它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的障碍。因此,要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成绩时不沾沾自喜,有遇挫折时时不垂头丧气,重新调整自己的目标,开始新一轮的追求。
心理学博士申荷永夫妇提出公式: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身心疾病)/(心理应付技巧+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压力和身心疾病是威胁女性心理健康的消极因素,心理压力来自于事业上的挫折、家庭关系的紧张、人生的挫折、突发事件的产生。心理压力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威胁。如何加大分母?社会支持包括设立妇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妇女热线咨询服务、妇联系统信访、维权服务机构、,以及社会政策、法律、道德上将性别意识纳入主流,促进男女平等,使女性发展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汕头大学校女职工委员会进行了《汕头大学女教职工压力及减压》的问卷调查,总体情况良好,如性格特征,以含蓄温和和外向开朗为主。调查显示,中年女性多数感到压力较大,面临的最大压力来自工作,其次是子女大家教育。采取比较正确的减压方法,最常用的减压方法是向家人和朋友倾诉,积极交流和沟通。这说明我校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二、女性的情感问题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情感问题。� 这是因为有些妇女的情感问题这个纯个人或私人领域问题已经变成了社会问题。如影响社会的安定、家庭的质量、下一代的培育、妇女的社会地位乃至一个社会文明的进步状态。提出这类问题也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因为在妇女没有社会地位的时代,我们是不可能坐在这儿座谈女性情感问题的。妇女情感问题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妇女的智商、情商、心商。智商,(IQ):智力年龄/生理年龄,是一个人学习、事业能否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情商(EQ):情感智力,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因素,婚姻、家庭、职业生涯,凡此人生大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情商的高低,情商高的人了解自身感受,具有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理事件的能力,面临各种考验都能保持乐观状态,有学者认为,智商20%,情商80%;心商(MQ):人的成功除智力因素、非智力的情商因素,还有心理健康、潜心能因素,人的心理潜能高于生理潜能,有学者甚至认为,普通人的大脑只用了一部分,大部分处于沉睡。情感问题具有依附性。它不仅仅是情感问题,它受到社会环境、个人性格、自身的经济地位等等的影响,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氛围。一般而言,社会流行或崇尚什么,妇女的情感就依附什么女性完整的情感理论包括事业情感、夫妻情感、儿女情感,分事业型、兼顾型、生活型。我比较认可事业、生活兼顾型。分析女性产生情感问题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种心理:
一是托付心理。在婚姻恋爱中将自己所有的希望、要求、需要、快乐寄托于对方的身上,处处依赖对方,以为我的健康幸福全系于你,如果我不快乐了,一定是你的"责任"-你没有"照顾"好我!于是,抱怨连天、怨声载道,大叹命苦、遇人不淑,典型一个"受害者"的苦难形象。这种"托付心态"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是个人的"自我价值不足"--是其在成长的过程里没有培育出良好的自信、自爱与自尊。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社会教化女性,要"三从四德",要做个"贞洁女子"、"贤妻良母"。诸如此类的宣导已在女性的潜意识深处刻下了"我只要成为他的人,我一定会得到幸福快乐!"的信念。还有满大街飘动的流行情歌在信誓旦旦:"爱你一万年!"……这些流行的时尚加上文化在骨子里的渗透,令许多女性迷失了自己,颇以为只要"嫁个爱我的人",我便可幸福快乐一辈子!事实上,这是对女性的极大"伤害",暗示了女人只要依附于某个男人,或者依附于婚姻,就一定会快乐幸福。无论在婚姻内,还是婚姻外,每个人的幸福与快乐,都必须依靠自己才能拥有及幸福长久,每个人都有十分的力量照顾他人生的快乐,假如一个人为了爱你而照顾你,给了你五分,他只剩五分来照顾他自己。如果你不去学习照顾自己,你的能力只有五分,全凭对方给你的五分来照顾自己,一年、二年、三年,如你还没有成长到八分、十分的能力,对� 自我封闭心理大多是从婚后的开始的,尤其是有了孩子或与父母一起生活,又承担较多的家务的女人为甚。这时的女人,已俨然为标准的家庭主妇的生活模式。每日奔波于睡觉、做饭、照顾孩子或老人、工作这四点之间。这些为"爱"而放弃自己的"生活空间"--朋友、爱好、事业的女人们,她们生活的快乐吗?幸福吗?充分的资料显示,她们过得并不幸福、快乐。封闭自我的女性学会了沉默、服务、罗嗦、焦虑、等待、闭谈感受,与先生的感情在微妙的发生变化。这些� 因为结婚,因为爱,而统统的放弃了!家成了生活的全部,婚姻则是生命的重心。因为这样的选择,她们在老公心目中的感觉在悄悄的"变化"着:变的婆婆妈妈、不再可爱、小心翼翼、对老公的吸引力锐减,于是,婚外恋等现象可能发生了,而女性自己负起什么样的责任?我们究竟可以学习并提升的又是什么?
三是自我心理。在婚姻生活中,二人在理念、价值观及需要发生碰撞的时候,往往固执已见、不肯退步,坚持"我是对的"之观点,如果另一方稍加施压,便反唇相讥。在婚姻的二人世界里,难免会有认知及价值观的差异,争吵与冲突也是正常现象。问题是,有没有清晰冲突的最终目标是要达成"一致","一致"的结果是满足二人的需求。盲目的坚持"我是对的"或"我就是这样的"之观点,是把自己摆在比对方高一头的位阶上,一幅不合作的态度。其实,心理学研究发现,凡缺少弹性,坚持"认死理"--"我是对的"的这类人,内心大多是恐惧的、自卑的,其实害怕别人的不认可,而保护自己,往往赢了"小我",输掉"我们",得不偿失啊!
以上这三种心理,我们应如何应对?其一,对自己负责,积极的自我成长,建立自信,生涯规划,主宰自己的生活及选择,信任用自己的力量来分享生命的价值;其二,婚姻、情感只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命中一道绝美的风景线,是一个重大的抉择。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完整与丰富还需要其它重要的因素,朋友、成长、事业、心灵等内涵,幸福人生的秘诀在于"整体平衡"或"平衡式的成功",即在事业、婚姻、学习及朋友当中综合平衡,而不厚此薄彼。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幸福快乐;其三,不固执己见,学会放下"自我",善于"让步",才会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柔软与可爱。同时,是人生的智慧,更是生命的成熟!
当然,最重要的是正确等待家庭、婚姻、道德。托尔思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走进婚姻家庭情感的女性,当昔日的激情与火热,由平淡如水的亲情代替时,需要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用道德约束自己。我认为,人的生活总需要阳光些吧!我还认为女性需要相对独立我非常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致橡树》中的诗句:我必须是你身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心理健康的论文 10
《试谈心理健康的疏导方法》
在大学中,入党是每一位上进的大学生的目标和方向。但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党员又是非常不易的。首先,心理健康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大问题,我们如何使自己的心理更健康,我们如何去找到方法,使自己加快步伐跟上党的节奏。 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切实加强对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应召开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并要提出针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如何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如何融入到社会中去,如何走向身心健康,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如何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圈,如何拥有正确的心理素质。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掌握之后便得到了一个初步的提高,及时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拥有健康的心理,使它们能够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习中能够正确的理解掌握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党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压力伴随着人的一生,谁都不可能避免,工农大中感受更多的是身体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和生存的压力,知识分子感受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创伤和发展的压力,在众多的压力面前,我们不能自怨自艾,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积极乐观,越战越勇,越挫越强,不断成长,去寻觅成功,但有的人依旧无所适从,心浮气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在惶惶然中最终一事无成。或重病缠身或英年早逝。两者区别就在于你如何对待压力。应对压力的治本之策乃是学会积极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辩证的这种思维习惯去思考事情,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只看如何从健康的心理去想去研究,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是如此的重要。
在近期的中,有代表也提到了“心理健康也是社会软实力”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一、认识自我,感受安全,评价的要素是自我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的教学论文【最新20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人民都在关注的问题,近期上海复旦大学大学生投毒案,南京航天大学寝室杀人案,这些凶手全是妒忌别人比自己强而起了恻隐之心,所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很重要的问题,学校增加了与之相关课课堂。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中的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具有涉及。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定要被校方所重视,我们也应该从各方面学习,了解。贯彻的精神,努力学习,跟着党的步伐,带着自信大步向前。
心理健康教育课论文2600字 11
《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根据我校近三年来调查数据显示,有19.5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5%的学生感到压抑,17.5%的学生情绪消极。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都让人触目惊心,这些事实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确实令人堪忧,有心理学家把大学生群体称为"心理弱势群体"。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18-02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身经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入手,探究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寻找切实能够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1.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
1.1 新的生活环境变迁导致大学生出现抑郁、苦闷心理。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特别是新生,从相对单纯、熟悉、优越的环境进入到复杂、陌生、艰苦的环境里,周围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个体所处的环境发生巨大变迁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应激。
1.2 学习适应不良使大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心理。大学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和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而那些缺乏学习自主性、学习态度消极、专业兴趣缺乏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缺乏耐力和持久性,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不愿积极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考试屡次失败又使其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对学习厌倦,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1]。
1.3 人际交往不适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寂寞心理。家庭因素的影响、自我评价的偏差等原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不良。自我评价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高,多出现在那些有长相出众、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身上,他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待他人苛刻,久之同学朋友就会避而远之,受到孤立;另一种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多表现在那些单亲家庭、家境贫困的学生身上,这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对自己各方面能力都表示怀疑,久之形成畏缩自卑的心理。
1.4 恋爱中的矛盾对大学生产生失落与沮丧心理。大学生恋爱现象愈来愈普遍,在恋爱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由此引发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有:(1)自主性强 :90后的大学生非常有个性,在恋爱问题上容易冲动,考虑问题简单化,恋爱观念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2)心理不成熟:思想单纯,对待恋爱问题简单、幼稚和不成熟。(3)缺乏责任感。不少大学生抱着"游戏爱情"的态度,以追求异性为炫耀,朝三暮四,完全不顾及对对方的伤害。
1.5 就业困难的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失望迷惘心理。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这些原因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的心理。
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充分发挥其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告知学生心中有困惑时应及时寻求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心理咨询中心在为来咨询者严格保密的情况下,为学生进行心理评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除内心矛盾与痛苦。
2.2 做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新生入校开始,就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特别是单亲家庭、贫困生、身体有残疾、性格内向、失恋的同学等等这一类特定群体的学生,应该给予高等关注。对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由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2.3 加强对心联干部的培训和学习,完善心理预警机制。每个系部设有心联部长,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每个学生宿舍设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通过会议、讲座培训他们的专业知识,使他
2.4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之中。我校以"学-思-行-悟"的教学模式在不同学期开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除学生心理困惑,陪伴学生们开心度过大学生活[3]。大一新生开设人际交往的心理、学习心理、情感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大二学生开设实习心理和就业心理等课程。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
2.6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实行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机制。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以孩子为中心、溺爱、放纵、过高期望、攀比、家长不以身作则、粗暴等等。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即使离开家庭走进大学校园,也很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甚至是人格的扭曲。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本着学校、家庭共同作用的方针,严防家庭教育"淡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舞台。
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刘献军。大学德育论。[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75-76.
[2] 路郑华、高红艳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0,5(1):121-122
[3] 林苗苗、李敬等。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制与社会,2012,10(2)146-147
历史教育论文参考 12
谈历史语言课堂提高教学效率【1】
1、语言要简洁明快,增强有效性
简洁的教学语言才是最优美的语言。
因为语言的简洁才会使得课堂内容变得生动,不拖沓冗长,不令人乏味,才会使学生从繁冗的教学内容下解脱出来,有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吸收,才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与空间。
文学家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所以,在一节历史课上,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授课,则会使课堂节奏更加快捷,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内容,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联姻;(5)用汉制;(6)用汉礼法。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对繁杂的历史知识记得准、记得快、记得牢,而且养成了善于思维的好习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简洁的语言不仅优美明快,而且提高了效率。
同样的事情,如果能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既能赢得时间,也能节约能源,还会最大限度地赢得机会。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语言要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
教学语言是传授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在讲课的过程中,要通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思想因所学的历史知识点而活跃起来。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如果教学语言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所取得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在讲解齐国文化时,就可以插话说,如今大家为“中国足球,何时出头”而焦虑,可是在历史上,中国早就因为足球而名震天下了,齐鲁大地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人已在玩“蹴鞠”了。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因为拓展的知识感到惊喜,还会促使他们深思。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但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象清澈的溪流,浪花翻滚,生动欢快,时时刻刻能碰撞激发出知识的火花,把学生的思维照亮,把课堂的气氛点燃。
而刻板、呆板的说教,像一潭死水的课堂语言,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生动的历史课堂语言,不在于追求语言的。形式上,而是与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这既需要教师强化对语言基本功的提升,也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充分的备课,多方面涉猎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选择出一种适合于历史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语言要诙谐幽默。
富于感染力
教师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课堂沉闷、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极大地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秦汉文化中的“司马迁与《史记》”一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说,按照惯例,当朝人一般不记录当朝史,而司马迁却敢于秉笔直书,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你们说司马迁“猛不猛啊,直接敢说当朝老大的对错”,学生哈哈大笑之时,也牢牢记住了这一重点知识。
借助于幽默的语言,会使历史教学变得轻松、快乐,又趣味无穷。
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发挥幽默语言的作用,已不仅停留在对内容记忆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内容深度的认识上,恰当、幽默的语言会具有日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根据课堂内容需要增强幽默语言的运用,不失为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4、语言要富于启发。
诱导思维拓展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难易适度的问题,通过发挥语言艺术进行激趣,适时提出学生所产生或要解决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拓宽思维,思考展现在面前的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认知能力。
例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曹操的军队分别是作战的一�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指导意义?”激起学生悬念,引导学生处于当时历史情景中深入思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教师要及时释疑解难,拓展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师,要生动鲜活地再现当年的历史,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至关重要。
因此,一个优秀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要博览群书,以掌握丰富的史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和加强自我训练,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才能做一个课堂生动、学生喜欢、教学相长的好教师。
历史课教学实效及其语言艺术性探索【2】
一、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
通过历史课本中的实践教学,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历史的教学论文【最新20篇】
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科学构建以提高历史实践思维分析能力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历史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观,是完成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世界观的组成要素,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就是要以全班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力求巩固好每一个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在强化实践应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历史知识应用方面的技能,在巩固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发展观与实践分析判断能力,激发差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优秀学生的探索精神,尽量减少同学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理想。
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因材施教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要为每个学生都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不同程度的教学实践环境,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与支持,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历史知识潜能,最终实现在历史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以历史教学语言重塑历史人物的美学形象
历史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用以同学生沟通思想的媒介。
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力求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和精确化,要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遣词造句的语法规则,还要懂得一些修辞的语言技巧,使自己的语言达到明确、流畅和生动的要求。
历史教学中以美的形象感染人就是以具体鲜明的形象去开启学生心灵的闸门,充实美感的空间。
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
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富有思想性、情感性。
发展了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接受了一次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有效拓展历史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
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思想才能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和正确判断,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生活实践中历史问题的最佳方法。
历史发展观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灵魂,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问题的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历史科学发展思考方法,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和文化素养。
掌握正确而有效的历史思想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锻炼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巩固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渐渐成熟的标志,是教师充分挖掘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中提炼的精华。
历史教师在创设教学环境过程中,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尽可能设计有利于促进正确历史思想方法形成的教学演示过程,结合教学内容用历史思想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强化历史能力训练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体操锻炼,因为历史发展规律本身就是一种切合于生活实践的科学思维方法。
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的这一优势,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始终把历史发展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三、把历史知识教学与素质教育过程结合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逐渐加快,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实时转变教育思想,以全新的人才意识和实践探索精神配合国家人才战略。
课堂教学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美育素养的主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结合我校的艺术特色,采用讲故事、同时极力拓宽本节课涉及的多方面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历史观察能力。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巧妙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历史知识智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素质教育的实现来源于实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发展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历史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培养每一个学生良好的被历史实践证明成功的科学行为方式,并把这些实践经验转化为历史判断力。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重现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规律的习惯,增强应用历史知识的意识,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最关键的一项任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尽可能选编一些有利于巩固知识的问题,在兴趣的激发下对学生进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化训练,从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历史发展规律,在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结合中发现有历史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夯实历史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 13
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论文
中职学生是中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部分,与普通中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他们既有普通中学生所具有的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特点,又受到就业、人际关系等社会生活压力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如何能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当前中职院校相关教学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虽然目前很多中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部分都将其作为一门选修课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对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教材缺乏实用性,过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中职院校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首先,要高度统一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地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活动。其次,积极组织教师对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编写教材,提高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教学队伍建设是加大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的有效措施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会组织和开展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咨询能力,并掌握基础的心理治疗技术。因此,中职院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完善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及时更新教师的心理知识储备,更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加大培训力度。其次,要积极组织教师与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座谈、交流,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健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建设能有效地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加大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提供良好的支持。首先,要健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调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且成立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构成的指导中心,负责心理健康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其次,要在学校的各个院系设置心理辅导站,指导中心的教师定期到每个院系为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最后,通过学生会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置一个心理委员,学校要对这些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相关成员进行培训,让他 总之,形成班级、院系、学校从下至上的`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全部纳入到心理健康预防体系中。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中职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轻松、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展现自己、张扬个性、释放压力,实现自我精神需求的满足。另外,学校还应当积极地组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清现实、磨炼意志,正确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有效地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五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班主任是中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同时班主任也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主要力量。班主任工作质量的高低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首先,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中间,学会与学生沟通、做朋友,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对待,与学生一起分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学生一起克服问题。其次,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正确地引导学生、影响学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六结束语
采取措施加大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度,对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中职学生的成长特点,中职院校要在思想意识、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健康预防体系、校园文化建设及班主任作用发挥等方面提高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为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4
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网络交流缺乏现实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现实中却不善交际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会之人,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体当中。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当中,忽视与周围人的情感建立,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空虚与匮乏。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众多年轻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或者说是离开网络会感到无所适从,回到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也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2]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 网�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网络教育已�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
(三)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5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微信使用的现状来探讨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并探讨了如何发挥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微信及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所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图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应用软件。微信具有迅速广泛的信息传播、简易上手的操作方式及个性多样的创新模式等特性,这使它快速成为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自从2010年11月微信项目正式启动直到今天,它已渗入教育、医疗、酒店、零售、百货、餐饮、票务等数十几个传统行业,使用微信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智慧型”生活方式。到2016年的第二个季度,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已经被微信覆盖,每个月的活跃用户达到8.06亿,2016年12月28日,微信团队在2017微信公开课上公布了《2016微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微信日用户高达7.68亿,且还在不断增长。在众多微信用户中,由于大学生群体具备迅速接受和掌握新鲜事物的特性,使其迅速成为使用微信的主要群体,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一天时间内最少会打开一次微信的占比高达59.7%。当前微信已� 鉴于此,怎样将微信平台,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联系起来,从而使其更好的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便成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必须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二、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微信对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多种的影响。
(一)微信对其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
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
1、微信能够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于微信聊天不受时间地域的阻隔,因而其只需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及消耗部分流量就能在任何时候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小组互动讨论、在线咨询等活动,这种条件十分利于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2、微信能够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受众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部分公共必修课程是面向全校新生开设外,只有部分在校大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或心理拓展训练中去,而微信平台能够极大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面。包括那些有意愿报考的学生、甚至毕业生,均可随时关注并持续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平台,从入校前到离校后都可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持续受益。
3、微信能够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学生大多在课外的休息时间利用微信平台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过度专业的说教方式进行宣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因此在微信平台发布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应等同于理论化和专业化的教材内容,而应该向通俗心理学靠拢,让学生以休闲娱乐的心情接触微信平台发布的心理健康知识或相关活动,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选择内容进行关注。具有显著的网络虚拟特性的微信平台,这会使其不用考虑自己
(二)微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微信在方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大学生对虚拟社交产生迷恋,对正常学习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微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手机通信软件,其负面影响往往与手机网络一起出现,对微信产生上瘾症状的人如同“网瘾患者”一样,时刻离不开微信,潜意识里觉得不上微信就会错过重要信息,症状严重的人一会儿不上微信就会难受,有些人则会不断地刷新朋友圈,刷新间隔很短。大学生群体仍应以学业为重,这样的习惯会浪费他们很多宝贵时间。微信毕竟是一种虚拟的社交方式,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微信的虚拟环境,一定程度会造成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忽视,形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2、增加了大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日益明显,但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却较为缺乏。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流有促进性,但同时也对其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从调查数据发现,56.5%的大学生判断不良信息的能力在较差、一般间。
3、使大学生活不再单纯而安全。调查显示,66.3%的大学生经常使用“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这些微信交友功能,41.3%的大学生会对陌生人加好友的请求进行回应或主动与其招呼,24.3%的学生有过一两次与陌生微信好友见面的经历,甚至有些人会经常与微信好友见面。微信的这些交友功能在拓宽大学生交际面的同时也潜藏着危险。目前,微信交友功能已经引发了问题,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些有关大学生使用微信而引发的犯罪案件,均与微信的交友功能有关系,这些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是通过微信聊天的形式先去结识被害者,然后通过热聊慢慢取得被害者的信任和好感,最后在指定地点与其见面,再对受害者进行不法行为。
三、发挥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微信的诸多特点如:省资费、时效强、方便快捷等,都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与快乐,但同时也隐藏着诸多弊端。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发挥微信的优势,避免它的弊端,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呢?笔者结合实际进行探讨,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众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众号应该是一个双向的学习交流平台,作用不仅限于单向的信息公布。它应该开放的、自由的、互动的发布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吸引他们的关注并积极参与其中。平台的建立可以考虑从两处着手:一是考虑建立高校各级部门的微信平台,以教学系、学院、或心理职能部门的名义管理此类平台,进行面向较广范围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考虑建立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健康老师等的个人微信平台。对比各级部门的微信平台,学生更有可能对教师或辅导员的个人微信平台产生信任感,从而产生微信互动的意愿。
(二)调动学生使用微信了解心理健康的积极性。调查发现,通讯是微信被使用最频繁的功能,其次才是公共平台浏览。大学生更多是进行娱乐休闲性质的微信浏览,缺少主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的意识。如何使大学生意识到利用微信加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呢?笔者认为各高校可通过课堂的宣讲、成立校园专栏等方式进行宣传,着重提醒大学生学习利用微信等自媒体在课堂之外不断提升自己;强调通过微信自学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各高校还可积极探索多方合作,设立合理的奖惩措施,从外部调动学生积极性,比如与教务处、学生处合作制订相关规定:每学期在微信平台表现积极活跃、通过心理健康考核的同学可获得额外学分。
(三)设置迎合学生需求的微信平台心理服务。首先,公共平台发布的内容要形式新颖多样、贴近生活实际、及时更新内容、互动积极热情。其次,设计一些主题鲜明的网上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或沙龙,利用平台发布消息,选定参与群体,创建朋友圈,举行网络沙龙或团体辅导。与一般心理辅导相比,微信朋友圈可匿名、更隐蔽,容易引起一些有心理辅导要求但没有充足的勇气的学生参与。再次,建议开展网络咨询服务,尝试建立一支学生心理工作团队,他们由心理学爱好者和各班级心理委员组成,可以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之拥有一些常用的心理健康调节技巧及普通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考核的人员晋升为朋辈心理咨询师,他们既可以通过平台对需要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又能够具体负责微信平台的日常管理。
(四)保证微信平台的正面引导作用。微信具有虚拟性,容易因不便监管而不可避免地出现非理性甚至虚假言论等现象。在进行管理时,高校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倡导积极正面的网络言论道德,及时发现不良言论并进行过滤,保证微信平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吕文静。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今日中国论坛,2013(17)。
[3]张祖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及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
[4]管龙陵。论微信对大学生社交行为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J]。教育教学论坛,2016(37):51-52.
[5]水永生。微信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7):152-154.
[6]郭静静。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25-27.
[7]常雅娟。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6(17):154-155.
心理健康的论文 16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论文 17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何为心理健康?所谓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保持的心理状况,一方面要没有心理的疾病,另一方面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做到这两点,就拥有了我们所说的健康心理。那么,目前我国学生的心理现状是怎样的呢?体育训练强度与心理健康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何调试体育训练与心理健康呢?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解答。
一、我国学生心理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人们的生活步伐逐渐的加快,社会上的竞争也在日益的加剧,人类的情绪已经进去了严重负重的时代。正是这种社会上的变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资料显示,我国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心理问题更是迫在眉睫,1988年的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患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人数已经高达99%。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小觑,严重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发展。另外,在这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中,其中由于心理问题而休学的学生人数占所有休学学生人数的64.4%,高居心病休学之首,这也更加说明了心理问题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也更加证明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的重要性。
二、体育训练强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适度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适度锻炼,促进身体发展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为心理成长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体育竞赛是体育活动的常用划分形式,其中往往伴随着成功和失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优良品质。体育竞赛中,存在着严格的规则与纪律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超强的自控力与纪律性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并且还能够锻炼学生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优秀精神。另外,体育锻炼一般都是室外活动,风吹日晒,略微恶略的环境更能对学生进行考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
(2)适度锻炼,促进人际交往通常情况下,体育锻炼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师生共同参与,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和更多的同学交流与互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小的“社会课堂”,课堂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模拟的社会生,在课堂中,学生会受到胜利,会受到挫折,会受到成功,会受到失败,会受到优势,也会受到劣势等等,一系列的体验,都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素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有助于自我认知,也有利于交到更多的朋友。
(3)适度训练,增强信心体育训练通常都是激烈、艰苦、竞争的,对学生的情绪和意志力都是很大的考验。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友善和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果断、机智灵活的意志品质,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因此,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
(4)适度锻炼,缓解紧张疲劳适度的体育训练能够帮助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和我们的心理状况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的从事一项令其情绪消极的任务或工作时,他的生理和心理上都会产生疲劳与紧张。但是,如果保持适度的体育训练,并且在锻炼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就能够明显的减轻疲劳。与此同时,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治疗神经衰弱也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积极休息”。另外,适当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增强心理坚韧性,减轻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根据研究显示,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不锻炼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强好几倍。
2、超强的体育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英国专家的研究显示,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对人的身体或是心理都具有不利影响,过度的训练会造成体力的大量消耗,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对免疫系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在过度的训练时,会产生大量的负荷,促使机体内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这些激素对淋巴细胞(免疫系统的前线战士)会有抑制作用,血液中的抗体数量也会由于训练强度的提高而降低。所以,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对我们的身心发展并没有好处,并且不利于健康。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以一蹴而就,需要细水长流,有一些人急功近利,想要一举而成,总是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导致后天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出现,影响了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3、低强度的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其实这应该是众所周知的,低强度的训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直接的不良影响,不会像高强度的训练那样严重影响身心发展,而是对学生有着间接的影响。就比如一个体育生,长期不坚持锻炼,每天只是跑几百米的训练强度,虽说对身体无害,但是长此以往,体育成绩会一落千丈,与其他人差出水平,到时候学生自己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造成心理上的影响,日复一日,心理就会产生疾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综上所述,是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不同的体育训练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印象,可见不同的训练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不相同,其实毋庸置疑的是我们要作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锻炼,适度的训练强度对我们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利无害,而不管是高强度还是低强度都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望大家都能够合理训练,培养健康的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的论文 18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需要一些技巧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迅速参与,发生改变。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训练感染力和推动力,学会把心理学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教学形式:针对的讲,提升学生的兴趣,你让学生动心;灵活的讲,提升学生的思考,你让学生动脑;互动的讲,提升学生的参与,你让学生动身。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会让人觉得特别形象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例如,课程的开场,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和暖身,前台的展现和后台的实用分析操作相结合来设计课程。在自我介绍中,不必提自己曾经有多少光环,获得过多少荣誉,而是轻描淡写而又非常动情的讲述教师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故事中让人产生了对心理学的憧憬和思考,也能让人感觉到老师确实能够在学生和课程中间架起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这也是自我介绍环节的作用。当然“讲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也可以借助其他方式,如视频音频等引人思考。而暖身活动环节的设计则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团队的凝聚力、动力和信赖感,是否能让学生打开心灵自我开放。比如:手指操、落手指、猫和老鼠、乒乓球、金龙拍拍操、记者采访、用手问好、四方块游戏等等。
从暖身活动引申它们在其他课程内容下的应用,比如和人际沟通交往哪个知识点结合、和情绪的哪个方面结合、和压力的某一部分结合来应用。并且在活动后需要分享的四个F,即Fact:刚刚做了说了画了什么;Find:对自己的发现是什么;Feeling:感受到什么;Future:对未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注意力,动身动心。
而在课程主体准备的过程中,注意三个方面:备学生、备自己、备课程。备学生:明确你的课程是同一个人对话的过程,将对方转化为你的合作者,做好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他们所需要的他们所处的背景和心理状况来确定授课目标,再来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备自己:面临即将讲授的话题,明确自我的感受是迷惑的还是清楚的,真正的知道自己的主张和立场,面对别人的赞成或反对能否正确的接受。
备课程: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展现形式。在内容设计上,主题、对象、时间都需要明确和控制。关上电脑和ppt,从学生角度出发,无限接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我辩驳或实地调查不断筛选,找到最好的答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轻理论的系统传授,重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学会例如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调适、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升人格魅力、大学生涯规划、学习心理、调控情绪、提升人际交往、处理好恋爱与性、压力与挫折应对、珍爱生命等等方面,能够有效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心理潜力和能量,并且使他们在心灵上都得到成长和提升。
在方法设计上,可以采用:讲授、提问与讨论、录像与回放、案例学习、角色演练、心理学团队活动、影片赏析等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运用图片、符合学生自己的、与学生自己相关的、幽默笑话和滑稽、奇特夸张和荒诞等手段不断吸引注意力和加深印象。在使用教学方法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授课目标、授课主题、具体内容、学生的身心情况、学校和班级的授课条件以及时间控制、和教室地点等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学任务灵活使用,共同发挥作用,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一堂好的课程就像一场好的表演,教师需要精心的完成编(剧本)、导(组织)、演(展现)的工作。不断的从细节到框架,拆分到整合,刻板到适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情感的唤起是起始,情感的体验是过程,情感的升华是目的,只有将“情”贯穿始终,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总结授课的规则就是:说者有情,学生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言之有物,讲的应是对方需要的,对方听进去什么才是重要的;过程有趣,改变讲的方式,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一项科学系统的操作,包括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如何让课程更加吸引学生,真正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传统的讲授性传授到更多的对学生的引导启迪,更加发挥学生的资源和他们的主动性,更多的参与教学,每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程中以百分之百的责任心和充分的热情,认真准备,积极思考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落到实处,才能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上理论与实际并重,不断科学与成熟的发展道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9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该学派注重人的积极情绪和潜能优势的开发。这与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幸福的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侧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培养的方面较少。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试图构建发展性积极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于世纪之初,先驱马丁?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个体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并致力于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情绪状态与过程、积极认知状态与过程和积极行为。
培养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积极情绪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又称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名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积极情绪首先可以让我们感觉良好,让人感觉到轻松愉快。二是其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思维的多样性,可以改变思维的内容,将坏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还可改变思维的广度或边界,拓宽我们的视野。三是可以改善人们对挫折及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的复原力。四是可以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给个体带来最好的状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一)积极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但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总体目标,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调整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以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为中心,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抵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不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角度使教学目标更全面,更人文。它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将目标回归,不止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还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积极意志品质,积极情感体验等。
正因为目标归宗,也意味着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者的视角要发生变化。教育者要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帮助学生开放积极心理潜能。侧重于发展性和促进性,帮助学生找寻优势,合理运用优势,提高自我价值。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关心他人,发展积极情感,投入社会生活,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积极的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一般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中的微观层次,但却是夯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让学生对过去的经历进行积极建构,获得生活满意度。提高学生对现在所从事学习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产生更多的兴趣、满足、愉快等积极情绪。还要注意对学生希望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挫折,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使学生对未来和理想充满希望。
二是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视野中主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人们的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人格的塑造是积极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挫折。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
(一)构建积极的心理评估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即是通过测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访谈干预追踪,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难看出,这种评估角度为问题导向,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仅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现与培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树立积极的心理评估理念,加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评,加入正面指标,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反应,如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认知、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品质、主观幸福感等,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令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完善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课程建设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注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内容。以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机能为根本,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帮助学生构建和谐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课程设计上,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国外积极心理学课程着重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自身的性格优势,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公开课――《幸福课》。课程构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利用积极环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选择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热点,以积极心理学角度解析,避免过度关注消极问题与案例。
(三)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开展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探讨时下热点和大学生关注问题的心理沙龙、展示青春风采的心理微电影大赛、5?25心理文化节等。或者以积极心理品质,如感恩、希望、创造力、生命力、专注等主题开展心理活动。再者,定期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方法。组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挑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正确应对压力与挫折等。此外,构建积极的校园心理氛围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做好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利用好线上阵地进行宣传,使积极心理学渗透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最后,联动家庭共同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氛围。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让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并有效引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通过积极和正向观念引导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
传统心理咨询注重心理问题的消除和修复,咨询师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咨询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暗示,并不利于学生的发掘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积极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者的各种能力上。该理论秉承积极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积极心理品质,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心理咨询应调动这些积极潜能,发展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可通过一系列的干预训练策略来增进个体的积极情感,识别并发挥个体的品格优势。首先应建立积极的咨访关系,咨询师真诚地对待来访者,充分共情,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应将学生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发挥学生正向的或积极的潜能,如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等。在咨询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咨询师与学生的媒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消极因素得到抑制,积极力量得到培育与增长。
心理健康的论文 20
《浅谈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策略》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从2000-2010年的10年间,我国留守儿童人数从2390万增长至6100万,增长了1.6倍,在6.6亿农村常住人口中,留守儿童占9%,平均每10个儿童就有4人是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儿童健康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心理的健康。中央教科所对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2]有学者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胆小、懦弱、内向、自卑、孤僻 ,[3]主要表现在焦虑、自责、冲动、过敏、孤独等倾向。也有学着指出部分留守儿童道德偏差、行为不良等倾向。[4]近年来报刊杂志报道的极端案例使得“留守儿童”在许多人眼中等同于“问题儿童”。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对子女的养育功能不仅是“养”更在于“育”。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发达,大部分外出的父母能够经常性的与子女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进行沟通,但是由于意识不到心理健康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状况、身体健康情况以及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5]即便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
而在对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调查显示,[1]隔代家庭看护的比例为33%,单亲家庭占到29%;单亲隔代家庭的比例为24%;还有14%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其他类型的家庭中。这些寄养家庭或者单亲抚养的家庭由于生活的压力和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缺乏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也不能有效的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辅导。有调查数据表明,87%的留守儿� 24%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时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倾诉,剩余的则选择闷在心里。[6]因此父母的外出不仅拉开了亲子间的空间距离,也使得亲子间的沟通频率减少,沟通内容单一,亲子间缺乏情感的互动,最终弱化了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功能。
二、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策略
1、父母要强化教育子女的职责意识
父母应该慎重选择外出务工的时间段,挑选认真负责、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孩子的监护人,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如,监护人、老师、其他家长等联系全方位的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家长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回家看望孩子,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多陪伴多交流,平日里通过电话、书信、视频等形式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和情绪体验。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要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多用鼓励和支持,少用惩罚和责骂。不仅要给予留守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安全,更要使他们充分感到父母和监护人的支持,给与他们自尊和爱的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主动的询问孩子的感受,在鼓励留守儿童独立性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绪。
2、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力
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度过的。因此,学校应该努力给儿童营造一个能化解儿童不良情绪体验的环境,在留守儿童受到挫折时及时给与支持,为儿童健康情绪模式的形成做出努力。
首先,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由专人负责管理。档案内容应涵盖留守儿童家庭基本信息、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映的留守儿童在校思想和行为表现,通过综合分析、分类整理归纳出典型问题,依此制定解决方案,做好帮助引导工作。
其次,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和留守儿童生活教师,给留守儿童提供化解不良情绪的途径。这两类老师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帮助和针对性的指导。生活老师侧重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在学习上教育辅导,在感情上交流慰籍,引导留守儿童学会爱与被爱,掌握正确情绪表达方式,建立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老师侧重于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工作。心理咨询老师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缓解释放压力的正确方法,防范于未然,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及学校教师的的教育引导,使其提高认知、转变观念,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专门培训,使其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以有利于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和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或节日学生父母回家探亲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邀请留守儿童班主任、家长和监护人、以及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专家及儿童家长代表参加,通过对教育问题和经验的分享交流,提高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他们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促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
3、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教师适时与必要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建立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信任感,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同时,他们甚至比父母陪伴留守儿童的时间更长。作为最容易接触到留守儿童的人,教师更加容易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也更具备对留守儿童做好教育和引导的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多学习一些儿童的心理教育知识,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为儿童将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更要增加新入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一方面使促使儿童之间以及儿童与教师之间信任感的建立,尽快使儿童熟悉环境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在平时工作中教师也要细致的做好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对儿童之间不恰当的言语及行为交流方式给予及时的剖析和纠正,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情绪表达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的群体接纳程度,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4、整合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在加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同时,政府也要充分发掘共青团、妇联、居委会等组织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促使家庭充分发挥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全方位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长学校主要由共青团、妇联、居委会负责筹办,选择有能力和责任心的人担任校长,吸纳有丰富教育经验的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相关机构人员组成家长学校的成员,家长学校的成员共同研究制定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的形式等等。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以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主,让参与的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多谈谈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采取问答、讨论等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师结合案例教授教育和沟通的技巧与方法。通过交流和学习,最终使他们提高了认知,学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效的改进了家庭的教养方式,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